首页 > 中心资讯>妈妈,你会死吗?| 我们欠孩子一堂死亡教育课

妈妈,你会死吗?| 我们欠孩子一堂死亡教育课

文章标签:NYC纽约国际,NYC纽约国际彩悦城早教中心,妈妈,你会死吗?| 我们欠孩子一堂死亡教育课
2018年04月26日 2879

“妈妈,你会死吗?”


如果有一天,孩子这样问,你会如何作答?



Remember Me (Dúo)Miguel;Natalia Lafourcade - Coco (Banda Sonora Original en Español)


死亡,一直以来都是个严肃又沉重的话题,也是中国传统中比较避讳的话题,家长和老师们一般都不愿意跟孩子谈论什么是死亡。


但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小到家里养的宠物死了,大到年长的亲人离世,孩子终究会遇到死亡,这是个无法逃避的话题。


于是,很多家长喜欢像下面这样“糊弄”孩子!




“他睡着了。”


举例:

“爷爷不太舒服,他睡着了,我们不要打扰他。”


分析:

这样的回答,孩子不仅对死亡产生疑惑,而且对睡觉也会很疑惑。为什么睡着了总不醒来?情形严重时,他的牵挂和疑惑有可能让他开始对睡觉产生恐惧或者抗拒。




“爷爷去和奶奶见面了。”


举例:

“爷爷想奶奶了,他去很远的地方,去和奶奶会面了,暂时回不来呢。”


分析:

如此说,让孩子可以暂时接受,而且那种亲人之间爱的联结可以传达。但一段时间后,孩子也会有疑问,为什么我不能去见奶奶?爷爷为什么还不回来……



“科技发达了人不会死。”


举例:

“以后科学发达了,人的身体会很好,就不会死了,别担心。”


分析:

对死亡产生恐惧时,有人希望“长生不老”。家长的这种说法,不仅没帮孩子应对死亡问题,反倒让他活在幻想中。



“什么死呀活呀的,你懂什么?”


举例:

“小孩子不要说这种话,什么死呀活呀的,长大了妈妈再给你讲。”


分析:

这样做会将孩子的疑惑挡在心里,让他觉得死亡是一个让人不耻或不敢提起的事,应该是很可怕的,会带来不幸。如孩子已经害怕死亡这件事,家长这样应对,孩子会感觉更无助。


小编在此郑重呼吁:别再“糊弄”孩子啦!


死亡是每个人在成长中必将面对的话题,避而不谈只会更加增加死亡的神秘感,引起孩子不恰当的想象,甚至是对死亡的极度恐惧;过度修饰可能美化了死亡,让孩子以为死后的世界很美好。
所以,和孩子讨论死亡是必要的,当孩子正确理解死亡,他才能更加尊重和爱惜生命。


既然不回避,那家长又该怎样和孩子谈论死亡?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认知程度不一,应该有差异地与孩子谈论死亡。


用比喻法解释0-3岁婴幼儿期


0-3岁宝宝:刚把吃喝拉撒和说话学会的他们,对"死亡"没有概念,也很难明白死亡的概念;只能从爸爸妈妈嘴里知道,死亡是件不好、不开心的事...


★支招"死亡"教育


如:可以把孩子心爱的玩具比喻死亡,玩具坏了,没法恢复了,就是死亡了;通过动植物的死亡来教孩子好好照顾动物、植物,要爱护它们。


正确指导:“当孩子问起去世的奶奶去了哪里”(0-3岁)


答:家长可通过植物来比喻:宝宝看“绿萝叶子为什么变黄了呢?”,因为这是叶子枯萎了,不会再变绿了,就像人一样,就像奶奶一样,所以我们要赶在叶子是绿色的时候好好爱护它们。


“生命教育”是首要3-6岁幼儿园期


3-6岁宝宝:已有一定的社会认知能力,在家长们的教育下,能辨别一些最基本的是非;孩子们已慢慢学会思考,一味的用比喻举例子的做法,孩子反而要被弄混了。


★支招"死亡"教育


“生命教育”是关键!


“生命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安全!!


家长要告诉孩子,危险的东西很疼,不能去碰,哪里有危险,都要说清楚。


如:孩子走到河边,知道河水很凉快,就会慢慢往河中间走,但孩子并不知道河中间很深,很危险,然后就溺死了,把危险教育做好,孩子看到河水就会恐惧,就不敢往河中间走。


正确指导:“当孩子问起去世的奶奶去了哪里”(3-6岁)


答:对学龄前孩子,用讲故事方式说明奶奶去了哪里更合适,甚至可告诉孩子一些仙逝的老人在世时的小故事,不要把过度悲伤的情绪传染给孩子。至于孩子懂不懂,并不是最重要的。


用科学眼光看“死亡”6-12岁小学期


6-12岁孩子: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性,和成年人一样有悲伤的情绪,会思考,会判断,什么是死亡?死亡是什么?


★支招"死亡"教育


切记:家长不能拐弯抹角!


应该面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用科学的角度,让他们以科学的眼光来看待这件事。


如:带孩子去自然博物馆,科技馆,看看人是如何出生,长大,老去,死亡,平静地告诉他们,他们就不会害怕,反而会欣然接受。


正确指导:“当孩子问起去世的奶奶去了哪里”(6-12岁)


答: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以让他知道人的生命的全过程了。在自然博物馆里跟孩子讲讲生命的起源,孩子基本会对死亡有一定的认知和理解,也会对奶奶去了哪里有自己的想法了。
死亡这个话题的讨论,归根到底是生命的教育,如果我们真的可以接纳生命是有始有终的过程,也许我们就更能坦然面对孩子的这些问题。


最后,用小编最喜欢的电影《CoCo》里的一段话结束这篇文章——


“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


在爱的记忆消失前,请记住我。


更多精彩活动,关注NYC纽约国际天津河西早教中心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