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心资讯>【育儿早教】为什么只要妈妈在,孩子就不乖?
听说现在的孩子都有“两幅面孔”?
一种是妈妈不在家,轻松自在,乖巧的学习和玩乐...
而另一种,一定是很多宝妈头疼的事:
每次下班回家,都特别黏我,TA都四岁了,还总闹着让我抱。
就连吃饭的时候,都让抱着吃,可我不在家孩子就能坐在宝宝椅上自己吃;
只要我在家稍微不顺着他,他就大哭大闹发脾气,但我不在家他就好好的...
妈妈不在,孩子就是乖宝宝;妈妈在,孩子就变成淘气包。
01为什么只要妈妈在,孩子就不乖呢?
家有“磨娘精”的妈妈真的很多。
大多数妈妈,采取的是这样的压制方式:先克制情绪安抚,克制不住的就大吼一顿。
但是有些宝妈们知道,这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
最终,有一位妈妈这样劝解道,她说:宝宝跟你黏,是因为只有跟你在一起时,她才是无所顾忌的!而且,孩子能黏你的时间,真的没有几年。
换个角度想,孩子“磨娘”那是因为他们知道,妈妈是他们最亲近的人,在妈妈面前,他们可以肆无忌惮。
而且,这些“撒泼”也是有更大的积极意义的。
早教专家林怡说:孩子的很多负面行为都像是水面上突然出现的小漩涡,看似微不足道,底下却暗流涌动,积蓄的都是成长的力量。
孩子们的心智发育逐渐成熟,有了“小心机”知道这样能释放情绪,让自己获得满足,还会向妈妈寻求帮助,这对孩子成长有很重要的意义。
内心安定,愿意表达负面情绪的孩子,比看起来听话懂事的孩子,要幸福的多。
02孩子“不乖”,并不是一件坏事
当然,也有很多妈妈会发出一些沉思的疑问:
是不是我的养育方式有问题?
是不是我对她的爱与关注不够多,让她对我如此依恋?
她这样的行为是不是缺乏安全感,这将来会不会影响性格?
美国加州大学医学院精神科临床教授阿兰·斯格尔曾说:
“1~2岁,是孩子出现黏人行为的最明显阶段,他们把妈妈或看护人看作一个‘安全基地’,当有安全需求时,就会返回看护人身边。”
其实,每个人都有一个安全地带,会在最爱的人身边肆无忌惮,小孩子也不例外,因为孩子真的很爱妈妈。
每个孩子都想和妈妈多呆一会儿,可惜妈妈很忙没时间。
其实,每个孩子在妈妈面前哭啊闹啊,只是因为在孩子心里面,妈妈是他们最爱的人,因为爱才想让妈妈多陪伴自己。
正如《倾听孩子》的作者帕蒂·惠芙勒说:
“孩子喜欢在家里、在至亲面前表达全部情感,是因为他能被倾听和理解。孩子被理解的越多,以后在外面他就会表现得越好。”
孩子在你面前不听话,却也是爱你的表现,那些和妈妈在一起才不乖的孩子,才是彼此的福气。
回想起自己小时候也一样,在外面从不撒娇,可回家就往妈妈怀抱里钻。
有时候被老师说了,或者被同学嘲笑了,虽然很难过,但也会装作无所谓的样子。
可回家推开门看到妈妈的那一刻,终于再也忍不住大哭起来,那些积攒的坏情绪全都在妈妈怀里释放出来了。
其实,每个孩子都一样,一见妈妈就哭或者闹,有时候是需要安全感的慰藉。
当孩子用行动告诉你“我爱你”、“我需要你”的时候,有负面情绪,或者需要安全感的时候,无论怎么样,千万不要立马把他推开。
孩子的爱很简单,需要的爱也很简单,在他们小小的世界里,妈妈可能就是所有的安全感。
03除了陪伴,我们还需要做什么?
妈妈在的时候,孩子格外不乖,这根本上就是他们对安全感旺盛的需求。
那么,我们这份安全感的给予,除了陪伴,还要做到这几件事。
足够的耐心,允许他们发脾气
每当孩子哭闹的时候,我们的理智也可能已经崩溃,但是还是要跟即将爆发的自己说一声暂停,大吼大叫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很多大人都会对孩子说“如果你不乖,妈妈就不要你了”,殊不知这才是致命伤。
孩子最需要的是安全感,特别是0~3岁的宝宝,孩子哭的时候,要先抱一抱他,拍拍他的肩旁,而不是推开孩子或者对他的哭闹不管不顾。
平静而温和的对待,不打压,不惩罚,就对了。
离开孩子时,要有告别仪式感
大部分的宝宝都是有分离焦虑的,因为他们分不清离开和消失的区别。就像小孩子很喜欢玩“藏猫猫”的游戏,因为他们喜欢那种“消失”又“出现”的惊喜。
当我们上班或者出差的时候,可以给宝宝一个拥抱,然后告诉他你的安排,告诉孩子你要离开多久,什么时候回来。
当孩子知道了妈妈出门后会回来,心里也就更加踏实,更有安全感了。
高质量陪伴,不用时间换取自己的满足感
我们总是以为长时间与孩子的厮守,就是他们安全感的来源。其实不是的,安全感来自于孩子内心的感知,他们能够确定爸爸妈妈能看到我,他们爱着我。
所以陪伴的时间不是最重要的,优质的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
帕蒂·惠芙勒在《倾听孩子》一书中指出:孩子喜欢在家里,在至亲面前表达全部情感,是因为他能被倾听和理解。孩子被理解的越多,以后在外面他就会表现得越好。
所以,当孩子再作妖的时候,请一定告诉他:妈妈爱你。
每个孩子在幼小的时候,都需要足够的陪伴与安全感;
孩子终将会与我们分离,到那个时候,就算想让他们黏着,也不再可能了。所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多给孩子一些陪伴和关注吧!
(内容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