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心资讯>【育儿早教】培养孩子规则意识,您做对了吗(0-6岁必看)

【育儿早教】培养孩子规则意识,您做对了吗(0-6岁必看)

文章标签:NYC,纽约国际,江苏常州早教中心,常州早教中心
2021年11月30日 1522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生活中,孩子这些耍赖的话,当妈的肯定不陌生吧......


▶ 我不要关电视!我还要看动画片!

▶ 我不要刷牙了,我不喜欢刷牙!

▶ 我不要......


老母亲每天总有那么几个时刻想要抓狂、原地爆炸:熊孩子吃饭、起床、刷牙、洗澡、睡觉……一不留神就有可能引发亲子大战。

定规则时,孩子明明都答应得好好的,但一执行起来,说反悔就反悔,一点信用也不讲。


同时,“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我们从小就懂,可等到我们带娃的时候却往往忽略了对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

经常是上一秒严厉,下一秒放弃,一边下定决心要定好规矩,好好管教,一边又因为孩子的眼泪心疼不已~

“刀子嘴、豆腐心”几乎成了99%的爸妈都在犯的一个错误...看似人人都在犯的小错,最终却成为伤害孩子最深的一道疤:让孩子成为一个没有规则意识的“熊孩子”

“熊孩子”各有各的“熊”,但究其根源都其实是——缺乏基本的规则意识和自控力。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规则意识养成最重要的是在0-6岁的童年时期,这个时候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将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果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原则,或者定了规则却轻易妥协,会让孩子失去对规则的重视和敬畏心。

要么养出“窝里横”的孩子,在家无法无天,出门胆小怯弱;要么孩子变得狂妄自大,目中无人,更甚者藐视法纪、酿成大祸。


6岁前具体要养成哪些规矩呢?

6岁之前的规则意识培养

可以分为3个阶段:


No.1

1~2岁


1-2岁——秩序敏感期

规则要合理,重点在于预防


孩子一般1岁以后,会渐渐表现出对秩序的敏感。一些孩子就会开始对生活起居习惯的时间顺序或物体摆放的空间等,这个阶段,我们需要满足孩子的秩序感,并利用秩序感建立初步的规则。

如果孩子的秩序要求是合理的,那不妨接纳他的情绪,并尽量满足他对秩序的要求,顺应其秩序感发展的需要。对于原则性的需求,如果不能够满足宝宝,就需要灵活变通,通过拥抱共情、转移注意力等方式来平息宝宝的情绪。


这个阶段的规则意识主要集中在安全方面,包括孩子安全、他人安全等


♦不碰危险的东西;比如:不摸带电的插线板、插座;不玩容易烧伤或烫伤的东西,如打火机、热水壶、开水杯。


♦不做可能伤害别人的举动;比如不打人、不踢人、不咬人等。


♦会自己走路的时候;不要冲到马路上行走或乱跑;不要在水池边或河边玩耍;不能从很高的地方往下跳;上下楼梯时不要上蹿下跳,等等。



No.2

2~3岁


2~3岁——规则敏感期

开始叛逆,不能硬碰硬


2岁以后,孩子进入了规则的敏感期,父母可以有意识地帮孩子建立规则。不过,孩子同时也进入到第一个独立期,或者称为叛逆期。

他们以自我为中心,说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不”,不喜欢被安排,而是更多地想感受和表现自己的能力,即使做不好,也不要父母帮忙。父母越阻止的事情,他越想去做,甚至以哭闹“要挟”你。惩罚对他的影响也是短之又短。即便如此,事情发生后还是应该给他机会去认识自己行为的后果。


这个阶段的规则意识主要集中在生活方面,包括自我照顾、礼貌行为等:


♦吃饭过程中的行为要求;包括不能在吃饭过程中随便离开座位;吃饭的时候不能玩食物和玩具、更不能看电视、玩游戏;要坐在固定的餐桌椅上吃饭;两岁左右开始学会自己吃饭,不要大人喂饭;等等。


♦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要求;比如玩好玩具要学会自己收拾整理;入园之前要学会自己大小便;入园前能穿脱简单的衣服;每天能按要求上床睡觉等等。


♦礼貌行为的要求;比如收到别人的礼物或接受别人的帮助要说“谢谢”;做错事情或给别人带来不便要说“对不起”;公共场合不能大吵大闹,尽可能保持安静或轻声细语;不要随便打断别人的讲话;人多的地方要主动排队等等。



No.3

3~6岁


3~6岁——独立意识渐强

温柔而坚定的制定、执行规则


3岁以后,孩子开始从家庭走向幼儿园,接触到了更多的规则,开始了最初的社会化过程。独立意识渐强,这也让他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随着孩子认知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他们开始理解为什么有这样或那样的规则,应该怎样处理矛盾才能不被惩罚。同时,他们也会不断的尝试,去试探规则的边界在哪里。


这个阶段的规则意识主要集中在集体生活和学习方面,包括社会交往、道德发展、集体秩序等:

♦跟同学友好相处;比如不能抢别人的玩具;不能欺负小朋友;不要随便给别人取绰号或喊别人的绰号;未经同意,不能把别人的东西随便拿回家等等。

♦道德品质方面的要求;比如做个诚实的孩子,不要故意撒谎;能主动跟老师打招呼,要对老师有礼貌;尊重长辈,不能对家里老人大吼大叫,更不允许对老人拳打脚踢;不能把幼儿园里的东西随便拿回家等等。

♦集体秩序方面的要求;比如在集体环境中(托育中心、幼儿园)上厕所要排队,上完厕所要冲水;吃饭喝水要依次排队等候,吃饭时不要弄得满地都是饭菜;玩具轮流玩,玩好之后放回原处等等。


规则意识

养/成/记


家长该如何培养孩子遵守规则意识?


在家庭生活中

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

应注意从以下几点入手:



No.1

从遵守家庭的规则做起


家长在培养孩子遵守规则的意识时,首先要注意循序渐进,不能急躁冒进。最好先从遵守家庭规则做起。


比如:

♦孩子回到家进门时,要叮嘱孩子把脱下的鞋子放到鞋柜里;

♦饭前便后要洗手;

♦孩子用完的东西要及时放回原处;

♦出去玩耍时,记得要遵守约定的回家时间;

♦垃圾要按类放到规定的垃圾桶里,等等。


当孩子逐渐养成遵守家庭规则的意识时,出门在外,也就容易自觉地遵守社会公共生活的规则了。


▶ 有一点值得注意:

在制订家庭规则时,要让孩子参与其中,一起进行讨论与制订。与父母单方面、一言堂式地制订规则相比,孩子有了参与权,一起参与制订规则,会更容易遵守这些规则。



No.2

认识和了解更多的社会生活规则


仅仅让孩子遵守家庭规则还远远不够,孩子终究要走向社会,所以,还必须让孩子了解和懂得遵守更多的社会规则。

在日常生活中:

♦一方面,家长要因地制宜,现身说法,时刻提醒孩子规则无处不在。比如:上下楼梯要靠右行,到超市购物时不想要的东西不要乱拿乱放;

♦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让孩子读一些有关社会规则常识方面的书籍或观看一些有关社会规则常识方面的视频资料。


让孩子最大限度地了解社会规则,慢慢积累丰富的规则知识,树立起规则意识。



No.3

了解违反规则的后果

强化对遵守规则意义的认识


有时候,孩子违反规则是因为不了解违反规则的不良后果。对此,我们不妨引导孩子就某一项不遵守规则的后果展开理论上的讨论。

♦比如:教育孩子过马路时要遵守交通规则,即绿灯行,红灯停,行人要走斑马线,提问孩子,如不遵守后果会怎样,从而引发孩子对违反规则后果的思考,进而提升孩子遵守规则的意识



No.4

规则的内容要明确具体

让孩子清楚该怎么做


在教育孩子遵守规则的时候,对规则内容的表达要明确,有具体可操作的要求,不可笼统、模糊。

♦比如,有的家长要求孩子写字工整时往往会说:“好好写字。”怎样写才算好好写字,横平竖直?对于较小的孩子来说,有时候并不能很好地理解家长的意思,所以也不知道该怎么做才符合规则。


所以,对孩子讲规则的时候,要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告诉孩子具体该怎么做才能做好。

♦比如:教育孩子把字写工整时,可以告诉孩子:“按正确笔顺,一笔一画工整地写字。”同时配合讲解和示范,这样孩子才能知道该如何书写。



No.5

语言要明确,语气应坚定


家长在教育孩子养成遵守规则习惯的时候,要注意语言的表达方式,即用明确的语言代替商量的语言。

♦比如:用“该洗漱睡觉了”,代替“洗漱睡觉好吗”;用“游戏时间结束了,收拾东西,5分钟后马上回家”,代替“游戏结束了,我们该回家了吧”。

家长在向孩子传达这些信息的时候,要用温和而坚定的语气,这样既不会引起孩子的反感,还可以给孩子一种“必须遵守规则”的严肃感。



No.6

可偶尔“放宽政策”

但别轻易打破规则


很多家长以为,制订好规则后,一定不能打破规则,“必须”“绝对”遵守。这种观点也失之偏颇。偶尔打破规则,让孩子体验一下“放纵”带来的后果,可能比父母的说教更能让孩子深刻体验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比如:小明很喜欢吃雪糕,但吃多了会肚子疼,所以妈妈和小明约定,一天最多吃一块。有一天,小明非要吃两块,妈妈说什么他都不听,小明终于“放纵”地吃了两块。结果当天晚上小明就肚子疼了。经过这次教训,小明的自我约束力增强了,再也没有多吃雪糕和其他东西。



No.7

重视通过游戏

强化孩子的规则意识


马卡连柯说:“游戏在儿童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具有与成人活动、工作和服务同样重要的意义。”


的确,游戏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每个孩子都喜欢玩游戏,而游戏恰恰都具有一定的规则。孩子在参与各种游戏时,如果不遵守规则,游戏就无法顺利进行。

所以,无论孩子参与游戏还是旁观游戏,家长都可以不失时机地提醒或指导孩子在游戏中遵守规则,使孩子在感受游戏带来快乐的同时,体验和感受游戏规则的意义,从而慢慢养成遵守游戏规则的习惯,并逐步将在游戏中养成的遵守规则的习惯迁移到现实生活中。

在NYC的游戏教学互动中,我们主张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之上,让孩子自主选择,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在NYC的课堂上,老师会通过有趣的游戏,用孩子感兴趣的方式,让孩子理解规则的重要性,引导孩子学会自律。


No.8

不断鼓励,强化规则意识


孩子好习惯的养成离不开父母的鼓励与支持。对于孩子的好行为,父母要及时表扬、鼓励、肯定,强化为孩子好的习惯,使其伴随孩子一生。

在鼓励孩子时要注意语言技巧,比如:

♦“你今天按时完成任务了,真是个守时的孩子!”

♦“妈妈看到你把垃圾扔到垃圾筒里了,你真是个讲卫生的孩子!”......

鼓励时指出孩子好行为的具体方面,不仅可以强化孩子好的行为习惯,还对孩子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让孩子因为自己的努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而骄傲。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的行为标准会不知不觉地被孩子内化为自己的规则系统,成为孩子一生所依据的行为准则。所以,在让孩子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时,家长也要以身作则,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孩子树立行为的榜样,让孩子能够在遵守规则的同时,更加阳光地走向自己美好的人生。



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说:

「生活有了界限和范围,才会更规律。孩子也能对生活有预知和期待,从而感到愉快。」

教育专家讲过:“6岁前用心,6岁后省心;6岁前省心,6岁后操心。”6岁前养成规则意识、具备自我管理能力的孩子,到了6岁以后,家长就会越来越省心。

孩子的规则意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只有经历了定制、执行、打破、承担的过程,孩子才会明白规则的界限在哪里,才能主动去遵守。

帮孩子树立规则意识,并不代表剥夺孩子的自由,教会孩子尺度和分寸,必须是建立在对孩子的尊重与爱上的。家长们千万不要操之过急,强硬地执行规则,破坏了亲子关系就得不偿失了。愿我们在漫漫育儿路上,都能和孩子一起成长,越来越好!



(内容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