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心资讯>NYC纽约国际大连印象城中心:千万别再这么哄孩子了,你是在毁了Ta!
生活中,经常会看到有些家长哄孩子,表面上是在鼓励表扬,或者只是单纯的玩笑。但实际却对孩子的成长没有任何实质帮助,甚至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下面几种常见的家长哄孩子的误区,你是否也中招了呢?
吃药不苦,打针不疼
“宝宝乖,这药一点也不苦。”“别怕,打针一点都不疼。”不管是喂药还是打针,总有些父母喜欢这么哄孩子。
打针怎么可能不疼呢?有的大人都怕打针,你怎么忍心这么骗自己的小孩呢?更何况,第一次你可以骗孩子乖乖就范,那下一次呢?
与其骗孩子,不如给他一个心理缓冲和安慰。家长可以提前告诉孩子:打针是有一点疼的,但坚持一小会就马上不疼了。还可以鼓励孩子:如果你可以忍住不哭,一定是个勇敢的乖宝宝,如果忍不住也没关系,妈妈会一直陪着你。”
下次再说吧
“妈妈,我们去公园玩吧?”——“妈妈忙,下次我们再去!”
“爸爸,你陪我玩会儿吧!”——“爸爸有事,下次吧......”
最好的家庭教育是家长以身作则,如果家长总是失信于孩子,想要孩子下一次再相信你,可就难了!你也不想在下次教育孩子诚实守信的时候,听到孩子说:“你上次答应我的事情也没做到啊!”这种话吧!
宝宝磕疼了吧,我帮你打它
孩子撞到桌角哇哇大哭,家长立马冲过去:“谁撞倒我家宝宝了?我帮你打它!”然后还伸出手像模像样的拍了桌角几下。
尤其是老一辈带孩子时,这样的场景特别常见。可是,这样的行为教给孩子的是:遇到不痛快就去责怪别人,并且还用暴力解决问题。
如果孩子只是伤的并不重,家长完全没必要惊慌失措,我们可以温柔地告诉孩子,“没事,妈妈揉揉就好了。”等孩子情绪稳定了,再告诉他下次走路的时候,看到桌子要绕开走。
不要告诉妈妈
“这是奶奶给你的零花钱,千万不要告诉妈妈!”
“爸爸带你去吃冰激凌,不要告诉妈妈哦!
为了讨孩子欢心,很多家长往往趁妈妈不在的时候,常常给孩子做一些平时妈妈不让吃或不让做的事情。其实松紧结合的教育方式没错,但对于妈妈制定的某些规矩,不建议其他家人随意打破。
因为,这样做不但是在教孩子撒谎,还会妨碍他们自制力的培养。
建议如果不是原则性问题,其他家长可以在征询妈妈的同意之后,再和孩子一起去做。
等你长大就懂了
孩子就像十万个为什么,总会问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当孩子向家长询问一些难以回答的问题时,比如“我是怎么来的”,家长就会用“等你长大了就懂了”来糊弄。
这种回答不但没有满足孩子的求知欲,还会阻碍他们继续探索的欲望。家长应该认真回答孩子的每一个提问,满足他们的好奇心,鼓励他们积极探索。
你是最漂亮/帅气的
每个宝宝在家长眼中都是最完美的,表扬鼓励孩子也没有错。但请不要总是夸自己的孩子容貌。因为这样其实就是在告诉孩子外貌的重要性,无形中还会教孩子以貌取人。
如果有人夸你的孩子漂亮,你可以微笑点头,然后让孩子说“谢谢”。平常和宝宝一起读绘本或者聊天的时候,适时地给孩子灌输这样的思想:外貌不是最重要的,内在美才是永恒的。
再哭就不要你了
家长面对嚎啕大哭的宝宝手足无措的时候,总会抛出这句话。这种表达方式的确一开始对宝宝很奏效,但却会让他们内心缺乏安全感。
孩子会觉得最值得信赖的人都不要自己了,这对他们幼小的心灵造成是很大的伤害,出现行为退缩、敏感、自卑、多疑、情绪不稳定等表现。
乖,不用你帮忙
吃完饭,孩子想帮你收拾碗筷,你赶忙跑过去说:“别动,还是妈妈来吧,别摔碎了!”
宝宝拿起抹布想帮你擦桌子,你赶忙说:“乖,不用你帮忙,别把自己身上弄脏了!”
其实家长在拒绝宝宝帮忙的时候,往往是对宝宝能力的不信任。这不但容易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也不利于培养自理能力,容易让他们养成依赖的习惯。
当孩子愿意主动做一件事时,家长一定要多鼓励,多支持,多信任!即便孩子给自己带来麻烦,也不用着急,我们可以在肯定孩子之后,再委婉指出不足,然后鼓励孩子下次做得更好。
表演个节目,给你好吃的
亲朋聚会时,有些家长总是希望孩子给大家展示一番。于是常诱导说:“给叔叔阿姨唱个歌/跳个舞,妈妈给你冰激凌吃。”
让孩子展示才艺原本是一件好事,可以锻炼宝宝的胆量和信心。但如果用物质诱惑来强迫宝宝做不愿意的事情,这样只会让孩子没有原则的屈服。
如果别人想看宝宝表演,家长应该先征询宝宝的意见,若宝宝愿意表演,家长可以给予口头鼓励,如果宝宝不愿意也无需强迫。
我都是为了你好
小时候的你有没有听过这句话?
当家长的想法和行为不被孩子理解的时候,总喜欢把这句话搬出来当救兵。
或许每个家长的动机都是好的,但实际结果其实并不理想。孩子会因为这句话背上无形的压力,有些还会变的非常逆反。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句话都有可能会对孩子造成终身的影响。上面这些哄孩子的话,家长千万不要再对孩子说了!
更多育儿知识,关注NYC早教中心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