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孩子问题,
板子一定要打在父母身上。
育儿作家薛妈最近对一个故事颇有感怀:
她孩子所在幼儿园,
幼儿园老师们上课,
问了一个问题:
“小朋友们,如果你们用一种形状来形容你们的爸爸妈妈,
你们会用什么呀?”
一个小朋友站起来说:
“老师老师,我觉得我爸爸妈妈是心形的。
因为拍照的时候,
爸爸和妈妈总是喜欢把我抱在中间,
然后双手弯成一个心形。”
另外一个小朋友站起来说:
“老师老师,我爸爸是圆形的,
因为他好胖啊,
头总是圆圆的。”
轮到薛妈的孩子了,
他有点小委屈似的站起来,赌气说:
“我妈妈是长方形的!”
老师很惊讶:
“为什么呢?为什么觉得妈妈是长方形的呀?”
孩子说:“因为我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候,
她总是忙,从来不陪我玩,
总是把手机扔给我,
让我自己玩手机。
所以妈妈是手机,是长方形的。”
幼儿园老师把这个事情告诉了薛妈,
她当即心疼极了,
想想自己这半年,
忙着换工作,忙着做公号,
忙着升职加薪,
却独独没有注意到自己的孩子,
以为把他扔到幼儿园就万事大吉,
平时把手机扔给他玩,
就能安安静静的成长,
却怎么也没想到,
在孩子心中,
留下了这般印象。
而其实,又何止是薛妈一个人,
中国太多父母,
都是长方形的;
他们或忙于升职加薪,
或忙于创业,甚至是忙于自己游乐,
至于孩子嘛,给个手机玩,
不哭就行了。
而他们可能意识不到,
这样的教育,极可能毁了孩子。
2
新闻上,又看到一位抓狂的母亲,
咸阳的一位年轻妈妈,
发现卡里的16000块钱突然就没了,
以为遇到骗子了,
一查,竟是被自己的孩子拿去充手游了。
她的孩子才九岁,
平时喜欢玩《球球大作战》之类的手游,
年轻妈妈觉得,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
平时工作忙,
也没时间管孩子,就随他去。
应该是一次网购的时候,
孩子看到了支付密码,
第二天早上,钱就没了,
整整1万6,全部充了手游会员。
一年的会员也至于这么多,
孩子太聪明,
将游戏账号的年卡会员充值到了2026年,
整整八年。
类似的新闻数不胜数:
深圳11岁男孩趁父母不在家,
偷取父母银行卡和手机玩《王者荣耀》,
花光家中3万元积蓄,
家长将《王者荣耀》诉至法院;
达州13岁男孩因为玩手游,
三个月内,花掉母亲银行卡里1万多储蓄,
母亲取钱时发现,
里面只剩8毛钱;
贵阳,一女士把手机给14岁的孩子玩,
孩子偷偷记下支付密码,
用手机上的银行卡购买大量装备,
一个月花掉了13万元……
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
仅深圳消费委员会就就收到了549未成年人网游消费投诉,
1万元以上就有88宗,
占16%,这不过冰山一角。
在花钱买装备这点上,
很多孩子不能自拔。
手游世界,充满了太多的诱惑,
而钱能让欲望得到最大满足。
掌控不了金钱,
也就掌控不了时间,
更掌控不了人生。
沉迷手机游戏,
正在一步一步毁掉孩子的自我控制力。
3
《杭州日报》的报道,
杭州一名13岁男孩痴迷手机游戏,
父母应酬多,也没时间管,
孩子放学回家就也不做,
放下书包,就捧着手机玩游戏。
6月22日这天,
父亲下班回家,
又看到玩手游的儿子,
想到就要期末考试了,
火就大了,狠狠地将儿子骂了一顿。
儿子闷声不响,
躲去了阳台,
几分钟后,就听到撞击的声音,
男孩直接从四楼跳了下去。
髌骨骨折,双大腿股骨骨折。
幸好不是头部着地,
保住了一条小命。
父亲没想到的是,
男孩醒来的第一句话竟然是:
“把手机拿来,
我要登陆下游戏账号。”
前几天,我也见过一位抓狂的妈妈,
孩子读六年级,
原本成绩很好,
最近直线下降,
班里倒数几名,
平时开朗得性格也变得沉迷寡言,
原因却一直没找到。
直到一天晚上,
妈妈起来上厕所,
发现孩子的房里有亮光,
一推,孩子拿着手机在玩游戏,
根本没有发现进来的妈妈,
而墙上的钟指着凌晨两点。
这位妈妈才发现情况不对劲,慌了!
一看到孩子玩手机就骂,
骂不管用后,就打,
打也不管用了,
最后没收手机,
两人的关系瞬间冰冷,
孩子不说一句话,
直到妈妈还回手机。
手游是一种低成本的安慰,
能让孩子迅速找到成就感和归属感,
代价就是,沉浸得越深,
与现实世界的隔阂就越远。
沉迷手游,
让孩子与真实世界的距离越来越远。
4
解决这个问题之前,
得先说一说手游。
很多父母觉得,
孩子沉迷手机游戏,
都是开发商害的,
不研究这些害人的玩意出来,
孩子会是这个样子吗?
解决办法就是:
手机游戏的危害这么大,
为什么还允许研发,
国家怎么就不管管,
为什么不把这些害人的东西全给禁掉,
特么全抓去坐牢啊!
我一个亲戚就是如此,
平时只干两件,白天上班,
晚上打麻将;一谈到手游,
就想掀桌子骂人,
特么国家养了一群猪,
怎么不把这些手机游戏全禁止了啊!
要是看到孩子拿别人的手机玩游戏,
后果一定很严重,
一边骂一边打,
甚至威胁,下次再让老子看到你玩手机,
一定把你送去杨永信电击。
孩子一边哆嗦一边哭。
除了手游,甚至一切让孩子感到愉快轻松的东西,
都禁止。打球不让、和同学出去玩不让,
甚至连动画片都不让看,
唯一能看的,
只有《新闻联播》以及抗日战争片。
其实,最该电击的,
不是孩子,是父母!
对于手游,我持比较中立的看法。
连岳说,“游戏是人的天性,
它有竞技的快乐,又有社交属性。”
强行禁止,违背人性,
既做不到,也没必要。
只有傻子才会拒绝一种让自己感到愉悦又放松的东西。
就像你喜欢打麻将一样,
孩子喜欢玩游戏,
两者没本质区别。
5
任何孩子问题,
板子一定要打在父母身上,
孩子沉迷手游也一样,
首先一定是父母出了问题,
而不是孩子,
更不是手游。
影子父母
所谓影子父母,
就是在孩子的眼里,
只有父母早出的背影和晚归的倦容,
农村就不说了,
大量留守儿童就是最好的说明,
甚至连影子都见不着。
在城市,隐性留守也成了常态。
网上流传一个故事:
聪聪说:“嘿,老爸。”
爸爸说:“等一会儿,聪聪,老爸现在没空。”
聪聪说:“嗨,老妈。”
妈妈说:“等一会儿,聪聪,老妈现在没空。”
聪聪说:“妈妈,花园里有一直怪兽要吃完。”
妈妈不耐烦:“等一会儿,聪聪,妈妈现在没空。”
聪聪一个人来到了,
他对怪兽说:“嘿!你好,怪兽!”
怪兽一口就把聪聪吃掉了。
手游,就是那头怪兽。
没有了陪伴,
也就没有了监督,
孩子突然发现,
自己玩手机根本没人管,
想怎么玩怎么玩,
想玩多久玩多久,
于是,手机代替了父母,
游戏成了最好的伙伴。
坏榜样
微博上见过一个段子:
“爸爸点着一根烟,
语重心长地对我说:
你长大后绝对不能抽烟;
妈妈教我要尊敬老人,
扶陌生老奶奶过马路,
却在家里对奶奶大声咒骂!”
现在的情形是,
爸爸打开了手机,
迅速地开始了一场匹配,
目不斜视地对着手机,
又语重心长地对旁边的我说:
崽啊,你长大后绝对不能玩游戏!
如果你连吃饭不玩手机的习惯都还没改掉,
也就不要怪孩子躲在被子里玩手游,
很可能他就是跟你学的。
大人能玩,凭什么孩子不能玩,
大人可以一心二用,
凭什么孩子不能三心二意。
更多精彩,关注NYC通州早教中心页面
< 上一篇:『高考』如果当初上了早教...
> 下一篇:『艺术课』 胶棒的N+1种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