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之一:兄弟俩睡前的嬉闹
自从我们举家搬迁德州以来,我们母子仨人就一直是同床共枕。彼此不习惯不说,而且睡觉前,不论是午睡,还是晚上睡觉,兄弟俩不是弟弟闹、哥哥笑,就是两个小朋友一起出怪声,再就是合伙试探妈妈耐心的底线,于是乎妈妈不但厉声叫停,而且声音也不断地向着高音呗发展,经常历时30分钟之久。最后无奈之下,妈妈丢下一句,“你们闹吧,我不管了”,要么走出卧室(午睡之时),在客厅里做自己的事情;要么翻个身,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奇怪的是,就这么一个小举动,兄弟俩还真顿时安静了下来,并且迅速进入睡眠状态。
妈妈刚开始认为是,兄弟俩知道妈妈生气了,知错就改,开始变乖。但一个偶尔的机会,妈妈突然想:这睡前的嬉闹,是不是妈妈自己一手造成的呢?于是几天前的一个晚上,躺在床上任兄弟俩使出浑身解数地玩闹,妈妈就是忍住,再忍住,一言不发。不出5分钟,没有观众的两个小朋友,也尤显无聊,立马安静下来,准备睡觉。原来...兄弟俩的嬉闹,是在索取妈妈的关注力呢!只要妈妈不误入圈套,两个小朋友就都是乖乖宝。
分享之二:兄对弟的厉声叫停
兄弟俩在一起玩,突然间不知发生了什么冲突,哥哥指着弟弟,厉声大吼“STOP”(停下)!弟弟也以牙还牙地大叫“NO”(不)!暂且不论弟弟的回应,但哥哥的言谈举止,虽说是第一次,但妈妈怎么觉得是如此之熟悉?画面重现,是当时最强烈的感觉;瞬间在脑海里放电影般地搜寻记忆,原来...这一举一动,这一声厉吼,是爸爸的所作所为。
遇此情况,妈妈不可能唐突地批评哥哥,毕竟,爸爸可以这样对哥哥叫停,而哥哥为何不能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弟弟呢?如此的错误,如此的问题,究竟是谁之过?是谁一手造成的?先安慰受了伤害和惊吓的弟弟;再与哥哥谈心,大喊大叫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自己生气的同时,也会令对方伤心;最后才是晚上“质问”问题的罪魁祸首,如果哥哥不是领略了爸爸如此的“威力”,也就不会在弟弟身上以身试法。
分享之三:满口说“NO”与打人
妈妈曾在“美国奶奶与妈妈背道而驰的育儿方式”一文中也说到过,弟弟在奶奶的“引导”下,对于凡事的回答都是“NO“。相信家有三岁龄小朋友的妈妈们都清楚,这个年龄段正是小朋友试探”NO“的特殊时期,记得对于彼时的哥哥,爸爸妈妈都在尽力避免对小朋友说”NO”,为的就是不给小朋友这个习惯。而奶奶则好,努力地“引导”着弟弟说“NO“,因为小朋友觉得自己说”NO“可以引起奶奶对其的关注,因此这个”NO“真是曲不离口地每时每刻都在练习着。
除此而外,小朋友无意中打了奶奶一下,然后奶奶以相同的方式回击,逗得小朋友哈哈大笑,于是这祖孙俩人便开始了”你打我回“的恶性循环。对于还没有是非观念的弟弟来说,小朋友的心里就认为,”打人“是正确的,是可以吸引关注力的,而且是非常有趣的,因为奶奶和自己都在哈哈大笑。而如今的弟弟,虽说已经不在爷爷奶奶家了,不但凡事说”NO“,而且动不动地就狠狠打妈妈或哥哥一下,虽说这也是这个特殊时期的”正常“举止,但此问题是谁造成的?又是谁强化的呢?
妈妈最后语:妈妈在多年前曾写下一篇题为“孩子的坏习惯,请从父母自身找原因”,如果说彼时将满两周岁的哥哥,是“坏习惯”的话,那么如今已满5周岁的哥哥和将满3周岁的弟弟,就可以说是坏行为。每次小兄弟俩犯了错误,或者做了不适宜的事情,妈妈的第一反应不是批评教育,而是自我反省,是不是自己或爸爸无意中的不当行为,影响了小朋友们呢?这些问题的始作俑者,是不是就是自己或爸爸呢?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才方便一针见血地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