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心资讯>NYC纽约国际江苏昆山九方城早教中心:注意力不集中背后的教养误区
注意力不集中背后的教养误区
专注力指的是把注意力较长时间集中在某一活动上的能力,它对于孩子的智力活动特别重要。因为只有先注意到一定事物,才可能进一步去观察、记忆和思考,如果专注力不发展,孩子的生活和学习都会受到影响。从这个意义出发,专注力的培养是早期教育的重点之一,但从日常的育儿困惑来看,这往往成为一个让家长头疼的难题,还有些妈妈,对这个话题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下面就根据几个案例,深入剖析一下这个话题:
⊙案例一:洋洋亲子课上旁若无人,到处游荡
洋洋妈带3岁的洋洋去上亲子课,让妈妈头疼的是,上课才几分钟,洋洋就旁若无人地做起小动作来,最后索性离开座位,到处游荡起来……洋洋妈非常郁闷,慨叹孩子的专注力太差。
桐妈解析:
其实仅凭孩子上课时的行为表现给孩子的专注力定性是不全面的。因为孩子的注意品质,以自然而然、没有预定目的的不随意注意占优势,容易受到新奇事物和感兴趣之物的吸引,对于那些不是很感兴趣的知觉对象,则可能会"选择性过滤"。所以,孩子上亲子课开小差,虽然不排除专注力本来就有问题,但也可能是老师的上课方式不能有效吸引他的注意,或者他对上课本身尚未产生兴趣所致。当家长的一定要结合孩子平时的表现认真分析,如果孩子只是在某些老师的课上不集中注意力,或者在某些活动中不集中注意力,就不要轻易给孩子带上"专注力太差"的帽子。
由于孩子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总是能投入更多的心思,父母不妨从拓展兴趣着手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另外,当孩子对当前从事的活动并不感兴趣的时候,就不要对孩子期望值太高,为了排除由于活动本身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也可以换个环境试试能不能调动孩子的参与热情,如果再不能,就不要强求孩子了。
⊙案例二:甜甜看电视专注,上课却"费劲"
甜甜妈最近被女儿搞得有点儿心烦意乱,原因是甜甜入园都快一个学期了,虽然各方面都很适应,却屡屡听到老师反映小家伙上课坐不住,别的小朋友都乖乖地跟着老师上课,她却动辄东张西望,难以集中精力,甜甜妈真是不明白,小家伙在家里看碟片的时候专心得动都懒得动,怎么上个课就这么费劲儿呢?
桐妈解析:
正在看电视或碟片的孩子,非常容易给成人"专注"的错觉,实际上这种专注却是一种"表象"。因为此时吸引他们的是瞬息万变的画面,而非常规节奏的行为活动,如果孩子习惯了这种不断变换的视觉对象,就很难对那些相对静止的活动保持专注了。也就是说,长时间给孩子看电视碟片,其实对发展他们的专注力有害无益。
虽然培养孩子的专注力有很多办法,但对于那些喜欢看电视的孩子来说,不可或缺的一个工作却是限制他们的"电视时间",如何把握这个度呢?美国儿科学会专家认为,2岁以下的孩子不应该看任何电视节目,而其他年龄段的孩子每天看电视的时间不应超过两小时。另有研究认为每次以不超过半小时为宜。
在限制孩子电视时间的同时,妈妈们还可以参照"韩国第一妈妈"张炳惠女士的做法:给孩子购置一套专用桌椅,再准备一个小闹钟,告诉孩子,以后可以在这个桌子上做任何喜欢做的事情,但每件事情都必须坚持5分钟以上,由此培养孩子"坐得住"的习惯。由于孩子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一般不会拒斥成人这种安排,而且通常很容易达到专注的时间要求,进而获得掌控自己的信心,这时成人便可以给予赞赏,并鼓励他自觉延长对自己专注时间的要求。据张炳惠女士的实践,非常有效,她的侄女就是在这样的书桌上从一个专注力较差的孩子成为"坐得住"的孩子!
⊙案例三:俊在嘈杂的环境下烦躁不安
俊俊妈非常注意培养孩子的专注力,每当俊俊做什么事的时候,俊俊妈总会特意叮嘱家里人不要弄出声响,家里人也非常配合,做什么都小心翼翼的,以免俊俊分心。可是,尽管如此,俊俊的表现却不是很让妈妈称心,虽然大多数时候她能够坐得住,但一遇到嘈杂的环境,俊俊就开始烦躁不安,不知道该如何集中精力做好手头的事。
桐妈解析:
很多文章都认为,培养孩子的专注力,一定要给孩子提供安静的"作业环境",我觉得这个问题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对于自控力尚不发展的低龄婴幼儿来说,过于嘈杂的环境当然会对注意力产生干扰,不利于专注力的养成,但对于稍微大一点儿、有点儿自控意识的幼儿来说,其专注力的培养就未必非要放在安静环境中了,有点儿嘈杂的环境,反而可能培养孩子抗干扰的能力。印象最深的就是《窗边的小豆豆》一书的作者黑柳彻子记录的在巴学园学习的片段,那时候大家都挤在狭小的电车里学习,自由地选择科目和进度,各忙各的,却"互不干扰",这种嘈杂环境中养成的专注力让小豆豆终身受益匪浅。其母黑柳朝在《阿朝来啦》这本书中就感慨,小豆豆之所以能在忙乱的播音室里见缝插针写专栏故事,大约就得益于小时候养成的这些抗干扰习惯。
尽量保持做事环境的安静是对的,但没有必要把环境限制成非常态的样子,对孩子有干扰的是突如其来的噪声,而周围常规的声响,他们是可以慢慢习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