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托尔斯泰有一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中国人普遍把家庭观念看得很重,但正是由于过分重视,大部分家庭都存在着“界限不清”的问题。界限不清的养育方式,导致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也使家庭变得不健康。
健康的家庭,分化的好,相互独立,不需要对方也能够活的下去;而不健康的家庭,就是彼此之间的关系没有分化,在象征层面的相互吞噬,没有界限。
以下是10种不健康的中国式家庭,你家中招了吗?
1、家庭中有一个过度严厉的父亲
中国人常说,严父慈母,这实际上是对父亲功能的限制,因为父亲也可以很温柔的。
很多父亲,他的人格还没有真正成长到一个男人的状态,所以他需要用过度严厉来伪装得像一个男人。实际上,是在拼命掩盖自己没有长大的这一部分。
大家想像一下,青春期的男孩,在他喜欢的女孩儿面前如何的装模作样,你就可以理解已经有了儿女的男人,在孩子们面前那么严肃是在干什么。
2、家庭中有一个过度唠叨的妈妈
妈妈对家庭的事过分控制,有可能指责,有可能唠叨,总是对孩子说很多话,这样实际上就是在通过她的嘴巴来满足她的幸福。
简单来说,这个妈妈还停留在“口欲期”。
一个到了妈妈级别的人,那么多的攻击性语言和情绪都是通过嘴巴说出来,这就说明她正在用她的嘴巴对她的老公和孩子施虐,这样的现象在中国的家庭其实非常常见。
3、家庭话题被限制
在中国的家庭里,最容易被谈起,也最容易掩盖事实真相的,就是孩子的学习。爸爸妈妈跟孩子没有任何的话题,只能够谈学习。
当父母开口谈学习时,其实是他们在掩盖自己内心的恐惧和不安,他们自己也没有能力处理,所以就拿学习这块遮羞布来挡住。
还有家庭里不能够谈什么,比如说性,是话题被高度限定的一个。
如果爸妈,把自己内心修通好了,就不会有那么多恐惧来限定孩子。
当父母在孩子说到某个话题时感到不安,不让孩子讨论,就需要先看看自己的那份不安,有可能只是自己无意识在着急,有个需要解开的心结。
如果父母在此时,能够不断的清理自己的结,那么孩子将获得家族方式的解放,因为这个结,有可能是在自己童年被父母无意识地给植入的。
当然,我们毕竟是社会人,有时会有意识地回避一些问题,这是可以的,但前提是做父母的要清楚,这个限制不是因为自己的某个情绪,是为孩子,是为了维持家庭之间必要的界限。这就需要两个人,或一家人共同约好的回避。
4、过度象征化
比如,在中国,钢琴就是一个高度象征化的代表,中国人给它赋予了很多的意义,高贵、优雅、阶层等等。
家长希望靠钢琴,来满足自己的一些需要。另一方面,学钢琴也隐含着一些攻击性的需要。比如,家长带着孩子去考级,看自己的孩子把别人打败了。
现在的孩子们,很少有机会亲近大自然,这也是现在孩子们比较悲哀的一面。
过度象征化会导致虚伪,导致一个人实际的生活能力降低,还会导致过度的情感隔离。
在可以直接对一个人说我爱你时,他不说,反而说,我给你弹一首曲子。这也可以看到,心与心之间遥远的距离。这里面包含着害怕,害怕跟另一个人亲近。
5、过度背景化
现在社会上,很常见的一个词“拼爹”,无论是大学还是中学。入学前,老师先要调查孩子父母是做什么工作的。孩子们之间,谈论的也是,我爸是做什么的,我妈是做什么的。
这种言论的心理动机是什么,一个人的背景把这个人本身给掩盖,对于父母来说,过度在孩子面前证明自己的社会背景,说明他心里很虚。
父母害怕自己在孩子心中不是一个好父母,所以需要这些背景来挡住前面,来隔离孩子跟真实的自己靠近。
说到底,就是父母自己心里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父母,而他们又害怕孩子们看到这一点,所以,就努力地编制了一副宏伟的背景,来挡住孩子的视线。
很遗憾,孩子天生就是父母的读心器,孩子心中非常清楚,他们的父母在做什么。每个大人都当过孩子,仔细回味一下,应该不难体会到这点。
只是孩子们很善良,所以,也就配合父母做了一个好观众,为了显得逼真,一开始,他们往往也会复制父母的言行,在学校或社会上来宣传父母的社会背景。
代价是,孩子会在这个过程中失去真实的自我价值,因为在虚假中呆得太久了,就忘记了原本的真实。同时,社会中老师和某些同学,会迎合这样一种行为,被华丽的背景所吸引,而忽视真实的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内在潜能和特点是什么。
相反,家庭背景也成为另一些家庭发展自卑的土壤。
孩子们在父母过度的遮掩中,听到父母心中认为自己不好的声音。善良的孩子也会呼应父母的心声,将自卑的种子种在自己心里,在学校羞于谈及父母。
大家常常看见在学校中,有这样一些可怜的人被欺负,而这种羞愧,是一种在人群中非常注目的攻击靶,它弥散着一种信息,解码出来就是,我是一个不够好的人,不值得别人尊重。周围的孩子敏感地捕捉到了这个信息,就回应式地来欺负他,让他重复体验到,我不够好,从而加深这样一种畸形的心理动力。
这样的孩子以后在社会上常常会不平凡,要么成人后,愤怒地来力争更大的社会背景;或者破坏社会背景(极端的例子是恐怖分子);要么自怨自恨,来吸取周围人的能量,让身边的人卷入悲伤的大海,或者带入愤怒的火山。
6、过度工作化
我遇到很多的家庭,父母都在拼命的工作,把孩子忽略了。
家庭里是一个少讲理、多用情的地方,是一个很容易接近真实自我的地方。
如果家长有很多时间在家,他就没有办法控制自己,会在家庭情感里卷出自己的脆弱。所以,在外面跟别人玩,要安全得多。
很多孩子被父母的过度勤奋工作给毁了被极大地忽略了。这样的父母对国家、民族的确做了很大的贡献,但实在是亏欠伴侣和孩子太多了。
7、限制孩子的某一个兴趣特长
比如说有的孩子人际关系好,但是学习一塌糊涂。孩子是想用成绩不好的方式来跟父母进行病理性的连接,意思是告诉父母,如果我有缺陷的话,你就可以乘虚而入靠近我。
这就是家庭成员之间没有界限的表现。
简单说,孩子如果有某项能力上的缺憾,就说明父母离他过近,是父母的攻击性行为把孩子给无能化了。
8、家庭角色
这种在中国家庭中也比较常见。
比如说,爸爸在家庭一直处于一种去势的状态,而妈妈拥有这个家庭过多的权力。
这个一方面是性别的认同感;一方面,也是用这种方式防止父亲在这个家庭中失控。
爸爸的攻击性和侵略性要强一些,而妈妈呢,就算它再凶悍,也是具有母性的,所以,对家庭的伤害就会少很多。
< 上一篇:【育儿Tips】早教为什么越早越好!
> 下一篇:夏天常见的9大育儿误区,总有一条坑过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