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妈妈眼里,孩子都有点“废柴”。孩子行不行,其实并不在于他本身的问题,而是父母在教育心态上的传递和引导问题。你觉得孩子很行,孩子觉得爸爸妈妈也很棒,这才是应有的亲子关系和结局!
来源 | 娇娇妈(jiaojiaoma8)
原标题 | 《宋丹丹怒了,骂孩子废物是一种保护!》
壹、中国父母很奇怪,他们普遍有一种病症:觉得孩子不行。
最典型的就像宋丹丹一样,动不动就感慨:我怎么生了个废物。
记得《向往的生活1》里,儿子巴图要给她煮鸡蛋,她说:你要能把这俩鸡蛋煮熟了,我就勉强把你留下。
巴图要做鸡窝,她说:你要能把这鸡窝做起来,妈妈真觉得这孩子没白养。
在《向往的生活2》里,她一大早把巴图叫醒,让他找活干,然后对其他人说:我儿子要能砍柴可太好了,我就想让他锻炼锻炼,他啥也不会干。
然而,她说这话的时候,却不知道,巴图已经在屋外砍柴砍得有模有样了。
王珞丹解围说:其实巴图会做的。我妈也以为我啥也不会做,其实我就是不做。
张子枫一听,也感同身受地说:我妈也总觉得,她不在我就不行了,但其实是妈妈在我就不做了,因为她会帮我做。
看到这里,真的不得不感慨: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妈!
在妈妈眼里,孩子都有点“废柴”。
贰、为什么中国家长会普遍觉得孩子不行呢?
除了受中国几千年来传统谦卑礼仪的影响,其他因素,娇妈认为有四。
其一,变相保护;
经常听到有人说:我宁愿孩子在自己这里多受点磨难,也不想孩子在社会上吃亏。
为了让孩子将来在自己看不见的地方免受伤害,他们往往残忍地选择了打压、冷嘲热讽的方式来逼孩子成长。
然而,这有效吗?
有,可同时也给孩子带来了不可磨灭的伤害。
看过这样一则新闻:
一位母亲事业有成,追求完美,对独生女儿也十分严格。
女儿在她的教育下也变得十分优秀,考上了美国一流名校常春藤。
平日里,在外人面前,这位母亲对孩子十分自豪,可是当着孩子的面永远是打压、冷嘲热讽。
后来,她去美国看望正在常春藤读博士的女儿,不知怎么又指责起孩子来。
女儿问她:我是不是永远也无法让你满意?
这位母亲习惯性地强势回应:你觉得自己做得很好吗?
谁知女儿听完她的话,转身就跳下阳台。
中国知名影视演员姜文在《十三邀》中受访时曾说:我人生最大的挫折,是父母的差评。
对于这些无论做什么,都得不到父母的肯定和鼓励的孩子,又何尝不是呢?
很多父母总以为“打压”和“冷嘲热讽”能守护孩子,却疏忽了,人性的弱点之一是——
抵挡得了来自世界的摧残,唯独难以抵抗来自亲密之人的攻击。
其二,过度依赖;
很多父母嘴上吐槽孩子“啥都不会”,实则内心却因被孩子需要而充满甜蜜感受和幸福感。
记得《请回答1988》里,金正焕的妈妈有一次因为有事必须回娘家一趟。
因为担心自己不在家,孩子和丈夫生活自理无能,就絮絮叨叨地交代了一切生活注意事项以及煤饼如何操作。
临别前,尽管已经重复交代了很多遍,她仍然心有不安,一步三回头。
因为心里牵挂着孩子,她在处理了事情之后,就匆忙赶回来。
而家里这边呢,孩子和丈夫得知妈妈提前回家,他们手忙脚乱地收拾着在几天内被他们放纵自我搞得乌烟瘴气的家。
所幸,最终一切都整齐、有序、干净。
妈妈回到家后,从衣柜、冰箱、厨房一一检查,并没有发现任何不妥。
丈夫走到她耳边得意地说:你看吧,你不在,我们也一点没有不方便呢。
妈妈那一刻脸上的表情很复杂,继而是失落,她默不吱声,躲回房间里去了。
直到孩子们察觉到这一点,假装煮面手被烫、假装将煤饼打番、假装翻遍了衣柜却找不到内裤时,妈妈才一脸嫌弃的表情过来帮忙,可是抑制不住得意的眼神念着:
“你们真是我的冤家,没有我你们怎么活呀!什么都做不好······”
一通忙碌下来,妈妈才又高兴起来。
知名漫画作者小跳妈妈曾说:被孩子需要会很有成就感。
我想,这就是“正焕妈妈”们一边嫌弃孩子,一边什么都替孩子做的缘故。
吐槽孩子“废柴”,与其说被孩子需要,不如说是我们太依赖孩子来寻求存在感和价值感。
孩子“废柴”,很多时候,并不是孩子不独立依赖我们的结果,恰恰是我们过分依赖孩子的结果。
其三,不尊重人格;
不把孩子当独立个体,不懂得尊重孩子的人格,于是任意践踏孩子的尊严,无所谓他受伤不受伤。
央视大型公益寻人栏目《等着我》,有一期来了两位退休的高龄教授,他们的儿子小海在23年前留了一封断绝关系的信后,就再也没有回家。
儿子小海在断绝书中这样写道:由于你(指父亲)控制和操纵我,所以我决定和你,和你的家庭,和你的亲属网断绝一切关系,从此我就是一个有人格尊严,能追求自己自由生活的人······
原来,他们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一直以“大家长自居”。
你是我儿子,就必须得听我的。
在电话采访中,小海对栏目组说,父母把他当成废物,吃什么,吃多少,写作业,如何写,父母样样要掌控。
如果他违背,父亲就责骂他:你反了,你无法无天。
他如果说:你不是法,也不是天。
父亲就会说:我是你老子,就是你的法,你的天。
不能有自己的思想,不能有自己的主张,只能活成一个被父母操控的废物。
小海受不了了,于是选择了逃离。
纪伯伦曾说: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孩子再小,他也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
只有做到尊重,才会有真正的教育。
学会尊重,是做人的修养,更是为人父母的必修课。
其四,过度焦虑;
一看到别人家孩子优秀,就觉得自己家孩子不行。
育儿焦虑是种病,其实你的孩子比你想像中要更独立、更勇敢、更优秀。
去年7月末,重庆一个叫唐钱钱的8岁孩子火了。
因为爸爸去出差,妈妈临时加班。
孩子拿着妈妈留下的20块钱,再带上自己的压岁钱跑去吃火锅。
从点菜、掌控火候、烫毛肚·····孩子像个小大人,一切都有模有样。
当得知这件事时,孩子妈妈很惊讶,坦言如果不是因为这次契机,她不知道孩子居然可以这么独立。
当然,出于安全考虑,她也表示,对孩子这种行为既不鼓励,也不会批评。
作者Judith曾说,你看到的,未必是孩子的全部。
很多时候,你觉得孩子不行,恰恰只是因为你不够了解你的孩子罢了。
叁、说到底,种种认为孩子“不行”的因素,其实都是父母教育心态的失衡。
换句话说,孩子行不行,并不在于他本身的问题,而是父母在教育心态上的传递和引导问题。
你说他行,他就行;你说他不行,他不一定不行,却会为此而痛苦。
我想,那些觉得孩子“不行”的父母,真该重新审视彼此的亲子关系了。
8岁的朱尔曾写过这样一首诗:
“你问我出生前在做什么
我答 我在天上挑妈妈
看见你了
觉得你特别好
想做你的儿子
又觉得自己可能没那个运气
没想到
第二天一早
我已经在你肚子里”
我选中了你,是认可;
希望你也别嫌弃我!
孩子成为了你的孩子,倍感欢喜;
希望妈妈成为了妈妈,爸爸成为了爸爸,也能倍感骄傲和幸福!
你觉得孩子很行,孩子觉得爸爸妈妈也很棒,这才是应有的亲子关系和结局!
共勉!
作者:娇娇妈,专注于服务数百万妈妈的家庭教育平台。偶尔理性冷静、偶尔温暖深情。但愿,我们相识后,你懂自己也懂孩子。娇娇妈(ID:jiaojiaoma8)
更多精彩,关注NYC绍兴早教中心页面
< 上一篇:『家有儿女』在NYC,让爱陪你慢慢走
> 下一篇:金牌指导 | 孩子爱抢玩具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