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经常会看到有些家长哄孩子,表面上是在鼓励表扬,或者只是单纯的玩笑。但实际却对孩子的成长没有任何实质帮助,甚至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下面几种常见的家长哄孩子的误区,你是否也中招了呢?
吃药不苦,打针不疼

“宝宝乖,这药一点也不苦。”“别怕,打针一点都不疼。”不管是喂药还是打针,总有些父母喜欢这么哄孩子。
打针怎么可能不疼呢?有的大人都怕打针,你怎么忍心这么骗自己的小孩呢?更何况,第一次你可以骗孩子乖乖就范,那下一次呢?
与其骗孩子,不如给他一个心理缓冲和安慰。家长可以提前告诉孩子:打针是有一点疼的,但坚持一小会就马上不疼了。还可以鼓励孩子:如果你可以忍住不哭,一定是个勇敢的乖宝宝,如果忍不住也没关系,妈妈会一直陪着你。”
下次再说吧

“妈妈,我们去公园玩吧?”——“妈妈忙,下次我们再去!”
“爸爸,你陪我玩会儿吧!”——“爸爸有事,下次吧......”
最好的家庭教育是家长以身作则,如果家长总是失信于孩子,想要孩子下一次再相信你,可就难了!你也不想在下次教育孩子诚实守信的时候,听到孩子说:“你上次答应我的事情也没做到啊!”这种话吧!
宝宝磕疼了吧,我帮你打它

孩子撞到桌角哇哇大哭,家长立马冲过去:“谁撞倒我家宝宝了?我帮你打它!”然后还伸出手像模像样的拍了桌角几下。
尤其是老一辈带孩子时,这样的场景特别常见。可是,这样的行为教给孩子的是:遇到不痛快就去责怪别人,并且还用暴力解决问题。
如果孩子只是伤的并不重,家长完全没必要惊慌失措,我们可以温柔地告诉孩子,“没事,妈妈揉揉就好了。”等孩子情绪稳定了,再告诉他下次走路的时候,看到桌子要绕开走。
不要告诉妈妈
“这是奶奶给你的零花钱,千万不要告诉妈妈!”
“爸爸带你去吃冰激凌,不要告诉妈妈哦!
为了讨孩子欢心,很多家长往往趁妈妈不在的时候,常常给孩子做一些平时妈妈不让吃或不让做的事情。其实松紧结合的教育方式没错,但对于妈妈制定的某些规矩,不建议其他家人随意打破。
因为,这样做不但是在教孩子撒谎,还会妨碍他们自制力的培养。
建议如果不是原则性问题,其他家长可以在征询妈妈的同意之后,再和孩子一起去做。
你是最漂亮/帅气的

每个宝宝在家长眼中都是最完美的,表扬鼓励孩子也没有错。但请不要总是夸自己的孩子容貌。因为这样其实就是在告诉孩子外貌的重要性,无形中还会教孩子以貌取人。
如果有人夸你的孩子漂亮,你可以微笑点头,然后让孩子说“谢谢”。平常和宝宝一起读绘本或者聊天的时候,适时地给孩子灌输这样的思想:外貌不是最重要的,内在美才是永恒的。
(以上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想了解更多,请关注NYC纽约国际儿童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