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心资讯>NYC育儿分享:“中国式礼貌” ‖ 大人在笑,孩子在哭

NYC育儿分享:“中国式礼貌” ‖ 大人在笑,孩子在哭

文章标签:NYC,福建厦门早教中心,厦门早教中心,纽约国际
2019年02月17日 1768


懂礼貌固然是好事,但有些礼貌,却会伤害孩子的身心......


中华民族素来是礼仪之邦,“孔融让梨”、“千里送鹅毛”的故事从古至今广为流传。我们每个人从懂事起,都会从父母长辈那里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礼貌是对人的一种尊重,更是自我修养的体现。


「中国式礼貌」您中招了吗?向认识的人打招呼,是基本的礼仪,见到亲友,家长总是第一时间提醒孩子打招呼。


但问题是,你所熟识的亲友,对孩子来说,可能只是见得不多,或压根没见过的「陌生人」。如果孩子不说话或表现出不乐意,也不该指责他「没礼貌」。纯真无邪的孩子们可不会因为被告知“这是叔叔”“喊爷爷”,就自发地与谁亲近。相反,越是强迫他和他眼里的「陌生人」亲近,他们就会越不安、越抗拒。


尝试“手把手”教宝宝打招呼,从他熟悉的人开始,然后再进一步介绍人物关系。大人做好榜样。如果爸妈总能热情地与别人打招呼,那么孩子耳濡目染,自然会养成“见面问好”的好习惯。 通过游戏培养孩子主动打招呼的意愿,比如“我们给别人打招呼,大家都会很开心哦,比赛看看谁打招呼更厉害好不好?”


给孩子多看些习惯养成的绘本。绘本里可爱的动物或卡通人物会让孩子很有亲切感,这些良好的生活习惯他们会愿意跟着学习。有些孩子不喜欢很多人的场合,预热可以让孩子先有个心理准备,到场后就会表现得好很多。


我们常说“主权不容侵犯”,但为什么宝宝的“主权”总得不到尊重呢?孩子们发生争抢,寄希望于家长的时候,家长们往往一句话就打消了孩子的期望,有时候顺手还会给孩子贴上「没礼貌」、「不懂谦让」的标签。


大的让小的,大的要承担更多的责任,这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几千年来我们一代一代都是这种文化中成长起来。


但是,希望6岁前的小孩子就严格遵守这个传统,去背负这么沉重的道德包袱,未免太苛刻。谦让的传统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在孩子争吵时,不分青红皂白,一味地借用这种传统礼貌规则来“批评大的,保护小的”。结果往往是大孩子认为父母偏心或者嫌弃他,而渐渐变得叛逆或者不自信,而小孩子却恃宠若娇,变得越来越任性。


家长最好做个中立的旁观者,做到不偏袒不护小。“爱”分享不如“善”分享,对不合理或违背孩子意愿的要求,要给孩子敢于说“不”的权利;培养孩子的物权意识,物权意识越强,对自己的东西会越具有安全感,孩子明白了分享并不会改变东西的归属,自然更愿意分享。别让孩子「被强迫谦让」,也别让孩子「强迫他人谦让」。


礼貌本是好事,但为什么这些「中国式礼貌」会让孩子如此不适呢?


主要的原因是「强」——勉强,强行,强迫。勉强而为,孩子必然是抵触的,自尊也容易受挫,最重要的是,孩子和家长之间的安全感也很容易被消磨、动摇。


想让孩子懂礼貌,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不要强迫孩子做一个崇高的“大圣人”,毕竟伤不在自己身上,永远不知道孩子有多痛。每个孩子都拥有选择的权利,这无关年龄,谦让是中华传统美德。你可以告诉孩子,你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但请将选择权交给孩子。


更多精彩,关注NYC纽约国际福建厦门早教中心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