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心资讯>NYC纽约国际沈阳早教中心育儿分享:面对宝宝自我意识的萌芽,家长们改如何引导、培养?

NYC纽约国际沈阳早教中心育儿分享:面对宝宝自我意识的萌芽,家长们改如何引导、培养?

文章标签:NYC,沈阳早教中心
2019年02月22日 1990

宝宝探索世界的漫长过程往往会遇到很多问题,除了最常见的挑食,粑粑麻麻们每天还要为孩子的一堆“坏习惯”操心,比如晚上不肯刷


牙、吃饭的时候要边看动画片、一不小心就把小脸蛋贴到电视前……




通常面对宝宝的“坏习惯”,有些家长并没有足够的耐心,很容易不理会宝宝内心的想法,而是直接采用打骂的手段强行纠正孩


子;还有的则拿孩子没办法,只能一次次无奈妥协。


心理学家却告诉我们,要纠正这些“坏习惯”,关键在于培养孩子形成自我意识。



什么是自我意识?


1-2岁这个年龄阶段是宝宝自我意识萌芽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宝宝对自我及与周围世界的关系会逐渐产生一个清晰的认识。积极的自我意识


对于宝宝来说,不仅是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他们认识世界的坚实基础。在宝宝成长的过程中,爸爸妈妈应该怎么做才能促


进宝宝自我意识的发展呢?




采用丰富的方式,加强宝宝对自我的认识


宝宝刚出生时是没有自我概念的,只有在周围环境的


影响下,才逐渐认识到自我的与众不同。爸爸妈妈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刺激”宝


宝,加强他们的自我认识。镜子是宝宝认识自己的重要 “道具”。《布奇乐乐园》1-2岁综合读本中“快乐小社会”这一单元里就讲述了布


奇和小米一起在镜子屋里玩,通过镜子加强了自我认识。家长可以让宝宝站在镜子前观察自己的五官、小手小脚的特征,了解自己的身


体。宝宝小小的身体里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家长要为宝宝创造机会,让宝宝发现自己的潜力。如让宝宝聆听美妙的音乐,看形象有趣的事


物或做一些运动,宝宝会从中获得愉快的体验,就能感受到自己的能力,肯定自我的存在。这些丰富的刺激会让宝宝更快地摆脱模糊混沌


的状态,变成一个活泼伶俐的宝宝。


学会放手,为宝宝创造独立的机会


1-2岁的宝宝由于运动能力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开始更为积极主动地探索自己成长的环境。宝宝在生活中表现出一种独立性倾向,有了自己


的想法,要求自己做事。由于宝宝自身能力有限,他的独立行为总是为家长带来一定的困扰,如吃饭时把饭撒得的到处都是,倒水时把杯


子打翻等。有些家长为了避免宝宝制造麻烦,对宝宝的生活大包大揽,不让宝宝独立做事。这种行为让宝宝失去了发现自我价值、肯定自


我的机会,不利于宝宝自信心及自理能力的形成培养。因此,家长一定要有耐心,学会放手,让宝宝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自己洗


手、穿袜子、喝水等。宝宝会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获得满足和喜悦,体验自我价值的实现。由于宝宝独立做事的能力差,因此在探索自我


时制造麻烦是不可避免的。家长要有一个正确的心态,不能对宝宝进行呵斥或批评,要看到这些麻烦背后宝宝取得的进步,这种收获对于


宝宝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


鼓励宝宝多与同伴交往


同伴关系对宝宝自我意识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随着宝宝自由活动能力的增强,他们渴望与小伙伴接触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家长会发


现这个阶段的宝宝见到小朋友时表现得很高兴,喜欢与他们一起活动。虽然宝宝不懂得如何与他人一起玩,但是他已经开始有意无意地观


察和模仿其他小朋友的动作和表情了。在游戏的过程中,宝宝会发现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丰富自我认识。因此,家长要为宝宝创造一些与


同伴交往的机会,如多带宝宝出去活动或多与亲戚中的同龄孩子互动,为宝宝介绍认识新的小伙伴等。


对宝宝“自我中心”的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


宝宝自我中心的行为在1岁半至2岁期间表现得最为明显。这时候的宝宝虽然需要家长的照顾,却又常常与家长对着干,总是提出这样或那


样的要求。一旦得不到满足,就开始哭闹、发脾气。许多爸爸妈妈认为宝宝不听话,采用采取打骂等简单方式对待,试图矫正这些行为,


这种做法是十分不明智的,会给宝宝的心灵造成创伤。其实,这些行为都是宝宝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的正常表现。宝宝独立的愿望日益强


烈,却又分不清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才会表现出一些“不听话”的行为。父母要意识到宝宝自我意识发展的特征,对宝宝给予正确引


导。家长对宝宝的合理要求要尽量满足,使宝宝获得爱与信任感。宝宝提出不合理要求时,可以采用“视而不见”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对


付宝宝。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这种自我中心的行为会渐渐消退。



每个人看待同一件事物的角度可能都不一样,尤其是小朋友。每个宝宝对这个世界都抱着无限大的好奇心,而往往是从他们自己的身体开


始的。从婴儿时期啃小脚丫,到幼儿时期追着爸妈屁股后面的各种小问号,都是对新奇世界的逐渐探知过程,非常需要我们引导。


给粑粑麻麻们提个醒不要妄下结论、随意给宝宝贴各种“标签”,不管发生什么,都要试着从宝宝的角度了解原因,这样才能更好解决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