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YC宜宾早教中心:您家的依恋关系,安全吗?
文章标签:nyc 宜宾 早教 育儿
2020年09月05日 1273
0~1岁的婴儿逐步发展出四种基本情绪:快乐、生气、伤心和害怕。大千世界对宝宝来说都是新事物,有时候难免会害怕。 宝宝把妈妈当作安全基地,他们知道,觉得一旦有危险,害怕了,就可以回到妈妈那里获得支持。
1
三种依恋关系
根据婴儿对母亲的不同反应,可以总结三种基本的依恋关系:
1
安全型依恋
这类儿童在母亲在场时能安逸地游戏和探索,母亲离开时情绪出现困扰,但母亲回来后很快又恢复平静。
他们对陌生人的反应比较积极,能顺利地与陌生人交往。
2
回避型依恋
这类儿童母亲在场或不在场影响不大,母亲离开时,他们并不表示反抗,很少有紧张、不安的表现;
当母亲回来时,也往往不予理会,表示忽略而不是高兴,自己玩自己的。
有时也会欢迎母亲的回来,但时间非常短暂。因此,实际上这类婴儿对母亲并未形成特别密切的感情联结。
3
反抗型依恋
这类儿童似乎离不开母亲,当母亲离开时表现的非常苦恼、极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暂的分离都会引起大喊大叫。
但是当母亲回来时,其对母亲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既寻求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
后面的两种依恋关系,都称为不安全的依恋关系。研究发现,依恋的质量会影响情绪情感、性格、社会行为以及对人态度的形成。
如果妈妈对宝宝的需要比较敏感,能够有规律地及时满足孩子的需要,他们就会对妈妈形成基本信任感,建立对妈妈的安全依恋(secure attachment)。当宝宝有了对妈妈的安全依恋,妈妈就是他们探索世界的强大后盾,他们就会有很多积极的表现。
2
母婴依恋的不同阶段
心理学家鲍比(Bowlby)是研究依恋理论的创始人。 鲍比指出,在婴幼儿期间,依恋的发展经历了四个比较宽泛的阶段,最终达到“母亲—婴儿之间动态的平衡”。 1
前依恋阶段
0~6个星期,宝宝从母亲那里获得食物和舒适抚慰。 这个阶段,如果把他们和母亲分开并不能造成宝宝的不安和焦虑,他们基本上不怕生,对熟悉的人和不熟悉的人反应没有差别。 2
依恋形成期
6个星期到6~8个月,宝宝开始对熟悉的人和不熟悉的人有不同反应,开始有分离焦虑的苗头。 这时候宝宝如果见到生人会哭,不愿意让生人抱,这些都是正常现象,不要认为自己的宝宝胆小。 如果我们看见朋友六七个月大的宝宝,请尽量克制自己,不要随便捏宝宝的脸或者抱他,尽量避免给他造成压力。
3
依恋明确期
6~8个月到18~24个月,当母亲离开时,宝宝表现出明显的分离焦虑。这个阶段宝宝特别黏妈妈,这是正常的。 我想每个父母都经历过自己要离开时宝宝的各种哭闹。 正常的孩子,在6~18个月,都会体验到分离焦虑。不同的是,和妈妈成功建立起安全依恋的宝宝,能够适度表达分离焦虑,比较容易安慰,有比较强的探索性和独立性。
4
互惠的关系
18~24个月及之后的几年。在这期间,母亲和宝宝共同调整和平衡双方的关系。 妈妈可以解释自己去哪儿,多久回来。宝宝可以提一些要求,比如给我讲一个故事再走,或者亲三下再走。 在这个阶段中,宝宝理解父母去干什么、多久能回来,并且相信父母一定会守诺言回来,同时他们也会发现自己在双方的关系里也有一定的重要性,这让他们能够承受父母短暂的离开。 慢慢地,稳固的依恋关系会帮助孩子在和父母分离的时候仍能保持安全感。
3
怎样培养“安全依恋”?
1
及时、恰当地满足孩子的需要
父母要善于识别婴儿发出的各种需求信号,及时满足他们的身心需要。拥抱宝宝,与宝宝谈话,逗宝宝笑,让宝宝有真实的被爱的感受和愉快的生活经验。 及时、恰当地满足孩子的需要,可以让孩子通过妈妈迅速、稳定、重复的行为来认识自己和妈妈的关系,建立对妈妈的安全依恋,进而建立对外部世界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关于及时反应的方式,不一定是宝宝一哭,就马上把他抱起来,还可以用各种其他方式做出反应。比如,走过去,看看他是饿了还是需要换尿布,也可以跟他讲话、唱歌、抚摸他的皮肤等等。
在宝宝人生开始的最初6个月,父母对宝宝哭声反应及时,能揣摩出他们需要什么并给予比较恰当的满足,这样他们就知道不必大声啼哭来吸引父母。这将有利于促进他们其他交流方式的发展,也是培养他们将来人际交流技能的基础。 2
主动陪伴
从6个月起,宝宝开始对周围事物产生浓厚的好奇心,手眼协调能力和语言理解能力也增强了。 这一阶段他们已经逐渐理解手段与目的的关系。所以人生的第二个半年,宝宝逐渐具备利用哭声来召唤我们的能力。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在他召唤之前,就主动和他一起玩。 有些妈妈抱怨宝宝黏人,一刻都不能离开,一离开就哇哇大哭。其实6个月到两岁期间,是大部分宝宝体验分离焦虑的高峰期,所以这是正常现象,要理解他们,尽量有耐心。 有些妈妈特别害怕宝宝不独立,所以她们说:我希望我的宝宝能比较独立,所以我就尽量让他自己去玩。其实越这样做,越会让孩子更黏人。 因为在他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却把他推开,这个信息会让他误解为妈妈不爱他,从而更加时刻黏上来。他需要妈妈的关注,确保妈妈是爱他的。这样反而会伤害他们安全依恋的建立,让他们缺乏安全感。 只有宝宝认为我们是可信任的,在他们需要的时候我们会随时出现,在我们离开的时候,他们才会安心,也更愿意探索世界,接受挑战。
3
积极回应不等于立即满足
有的父母担心事事顺着宝宝,会养成他任性的坏习惯。科学的做法是,不要把“积极回应”理解为“立即满足”。 当婴儿产生各种需求时,父母先用声音和肢体动作回应,让他意识到父母已经知道他的呼唤,让他在有希望的等待中忍耐几秒钟。 这个时候,可以抱起婴儿,把奶瓶摇晃给他看,或者用其他物品逗引,跟他说简短的话语,如“宝贝饿了,该吃饭了,妈妈喂你”之类的话,然后再让他喝奶喝水。 这种短暂几秒钟的忍耐和等待,并不损害婴儿的健康,但对他心理健康、智力发育以及交往潜能,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4
提供安全稳定的环境让孩子尽情探索
宝宝在6个月之后,活动能力越来越强,而且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到处摸索。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布置家里的房间,尽量减少不安全的因素,为宝宝的成长提供稳定安全的环境。 父母为宝宝提供安全感,但是不要过度保护。也就是说,陪伴但不过分干预。不要以为陪宝宝游戏就一定得为他“做”什么,他需要时,大人及时参与;不需要时,大人就坐在旁边干点儿自己的事情。
如果这也禁止那也禁止,就容易让宝宝感受到妈妈的消极情绪,而他们自己也会产生消极情绪,从而压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对一些必须要禁止宝宝接触的事物,要根据宝宝的理解能力,采用简洁的指令或者转移注意力的办法。尽量让妈妈和孩子的情绪都比较稳定,营造良好的家庭气氛。
有些妈妈可能会焦虑地说,我觉得我的宝宝刚开始好像没有建立安全依恋,怎么办?这也不必担心,从此刻开始给予孩子爱和理解,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让自己成为孩子的安全港湾吧。
— END —
NYC给婴幼儿最好的开始
给父母最好的选择
我们坚信每个孩子
都拥有自然赋予的潜质
我们坚信更多丰富体验
才能激发孩子无限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