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心资讯>NYC宜宾早教中心:家有2~4岁暴躁萌娃怎么办?“凉”办?NO,只需这样办!

NYC宜宾早教中心:家有2~4岁暴躁萌娃怎么办?“凉”办?NO,只需这样办!

文章标签:nyc,宜宾,早教
2020年09月25日 1602


女儿34个月,一个不开心就挠就打,出手还没轻没重,经常把她爸爸打出乌青块。


宝宝脾气特别暴躁,现在3岁9个月,和小朋友一起玩,他看中的玩具别人碰都不能碰,被人动了还会打人、咬人……


2岁零9天的宝宝,无缘无故打人,让人猝不及防,家长应该怎么引导?

......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话题,令很多宝爸宝妈头疼又无奈:

宝宝脾气暴躁,爱动手打人,父母应该如何教养?


宝宝在2-4岁时期出现攻击行为(包括打人、踢人、咬人或者是凶狠的语气等等),没有正确引导的话,容易导致宝宝情绪起伏大、性格敏感易怒、无法与他人正常相处等。



所以,今天Pongo将带着家长们从原因、解决方法、实际操作案例入手,让您家彻底告别“暴躁萌娃”!


首先来看看原因:


为什么宝宝总喜欢打人?

宝宝“动手”的原因多种多样,根据不同情形、不同年龄、不同对象、不同场合等综合因素。我们为大家总结了各年龄段宝宝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几个常见原因:


1-2岁:

这个阶段的孩子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人格,开始有了“我”、“你”的概念。宝宝的自主意识发展很快,但语言表达能力跟不上。当宝宝有很多需求,却因为不会表达、周围的人不懂就会开始着急,情急之下思维就容易映射到肢体上。

2-3岁:

虽然此时宝宝语言能力大幅发展,但相比之下,肢体表达更简单直接、更能引起大人的注意。

很多宝宝在这个时期也容易形成易怒、敏感的性格特点,动手依然是一种情绪或者需求的表达,可能是激动、害怕、开心、饥饿等等,但宝宝通常无法分清拍和打的区别,情绪表达时会用力过猛。



3-4岁:

这个阶段宝宝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表达方式。此时的攻击行为属于非必要性手段,也就意味着:宝宝是真的“想打人”。

一种常见的情况是:宝宝和其他小朋友本来好好地在玩,结果因为被人抢玩玩具,两人就打了起来。


这是因为宝宝有着强烈的物权意识——我的东西别人不能碰。但关键在于宝宝没有判断物权的能力,认为“看到的东西都是我的”,所以才会本能地去维护自己的权益,可能是抢夺、喊叫,以及攻击别人,具体我们下面会讲到。



所以在2-4岁这个阶段,宝宝非常需要爸爸妈妈的正确引导。父母的每一句话和动作都要再谨慎一些,处理不好的话,很容易让孩子走上“歧途”。



平时应该怎么教育孩子?


1


 防患于未然

教会宝宝如何表达情绪


父母需要有意识地告诉宝宝如何表达友善、快乐的情绪。这里推荐一个简单可行的方法:


家长们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个毛绒玩偶,可以是人型也可以是动物型的。让孩子将玩偶当成一个演练、模拟社交的对象。比如让你的宝宝抱一下,或者是亲一下。同时家长可以示范给宝宝看,如何去温柔、平静的抚摸玩偶。在宝宝摔打玩偶的时候及时制止他,可以告诉宝宝玩偶也会痛,要轻轻地和它玩。


有研究表明,养宠物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出现攻击行为的概率更小。背后的原理也是一样,宝宝和宠物在一起时,学会了相处和表达的正确方法。




 培养孩子正确的物权意识

大约在1-2岁时,宝宝会觉醒人格意识,区分自己和周围人的不同。物权意识也是从这个阶段开始萌芽的。所以2岁开始,家长一定要重点关注宝宝的物权意识。


您可以用一个小方法来“检测”孩子的物权意识:


当孩子非常专心地在玩一个喜欢的玩具时,拿出另一个他也非常喜欢但现在不玩的玩具,问问他:“宝宝现在不玩这个玩具,给爸爸/妈妈玩一会儿好不好呀?就在你面前玩,马上就还给你!”


接下来看孩子的反应:


▷如果孩子直接同意,或犹豫了一会儿之后就同意,那么问题不大,你可以装作玩一会儿玩具就还给他;


▷如果孩子坚决不同意,并且强烈反对,情绪慢慢变得激动起来,那么孩子的物权意识可能就有些过剩了。



如果想要培养孩子健康的物权意识,首先要学会尊重孩子:

  • 孩子搭积木搭到一半去上厕所或离开了,家长不可以碰他的“作品”;

  • 在清洗、整理玩具之前,要征得孩子的同意或邀请孩子一起做;

  • 当孩子不愿意和其他人分享时,应该耐心劝导,而不是强迫。



当你做到了这些之后,接下来就可以教孩子如何尊重别人:

  • 告诉孩子未经同意,不可以动别人的东西;

  • 如果非常喜欢别人的玩具,应该先问别的小朋友愿不愿意分享,而不是直接拿过来;
  • 别人把玩具借给孩子玩时,一定要更加爱护别人的东西,如果弄坏了就要自己道歉并赔偿。


在家长进行上述引导时,可以利用宝宝的“共情能力”。


实验证明0-6岁宝宝的共情能力非常强大,家长们可以通过设身处地的方法来引导孩子。

比如:不可以乱动别的小朋友东西哦,如果你去上厕所了,结果别的小朋友把你的小汽车拿走了,你会不会也很生气呢?别人也会生气的哦~



3


 端正你的态度


首先,当孩子打了家里人时,家长们应该立刻停止嬉闹。有许多长辈老人,在孩子打了自己以后还是很高兴地和孩子继续玩耍,甚至是和孩子“打成一片”。


这样一来,宝宝意识中就会产生“只要打人就可以获得关注,而且被打的人会陪我玩”的错误想法。今后碰到同龄的小朋友,为了和他们一起玩,他就会选择去打别人。


其次,当孩子打了同龄小朋友时,家长也要端正自己的态度,不能轻视,也不能情绪太激动。有些家长会认为“小孩子闹着玩”敷衍了事,还有些家长则会怒不可遏,反手打孩子一顿,这样都不可能解决问题。


正确的做法是:第一时间蹲下来,看着孩子的眼睛,告诉他“妈妈非常不喜欢你这个行为,因为你伤害到了别人,而且也有可能伤害到你自己,所有人都会因为你打人而感到不开心。



只有家长端正了态度,孩子才能意识到问题所在,才能有改正错误的契机。



3-4岁孩子打人家长应该怎么处理?

除了上面所说的事前教育,更重要的是事中教育。孩子打了同龄小朋友之后,家长应该怎么处理?


实际案例

4岁的宝宝A和3岁半的宝宝B在同一个室内游乐场里玩耍,一开始非常开心,但后来两个宝宝看中了同一辆玩具小车,就产生了争执。


争执中宝宝A先打了宝宝B一巴掌,宝宝B还手。之后两个宝宝边哭,边互相击打、推搡。

正确的做法是?

1

 立刻制止并带离现场



先保证双方安全,将孩子分开后,第一时间将其带离现场。所谓的离开现场指的是将两个宝宝都带出对方的视野范围。


这一举动的目的是抚平孩子情绪的波动。任何一个成年人都无法在情绪激动时做出理性的判断,更何况孩子。先给孩子的情绪降温,才能展开后续的教育和引导。


2

稳定自己情绪

与对方家长先简单沟通



有时候孩子打架,最后演变成家长之间的斗殴,就是因为没有稳定自己的情绪,而且不会和对方家长沟通就主观臆断自己的孩子受欺负。而对于孩子来说,看见父母使用暴力会影响他的一辈子。


“真是抱歉发生了这种事情,我相信孩子之间是没有恶意的,可能是一些误会,我们先了解一下各自的情况好吗,实在是不好意思。”


其实只要说这样一句简单的话,就可以让双方冷静妥善地处理问题了。


3

走进孩子的内心

区分行为



这个时候家长应该先认可孩子的情绪。因为情绪本身没错,错的是情绪产生的行为。


你可以这样说:妈妈知道你很生气对不对,你有多生气告诉妈妈好不好?有这么大吗(在空中比划一个圆),还是这么大?
帮助宝宝认清自己的情绪,可以帮宝宝更快平静下来,也有利于父母区分孩子攻击行为的本质。
▷针对宝宝A的类型,我们为各位家长准备好了一套参考话术:


妈妈:宝宝,你打人是不是因为别人想要跟你抢玩具,很生气所以打人的呀?

宝宝:点头/摇头说原因。

妈妈:妈妈知道你肯定不高兴,换做是我我也会想一个人玩。可是,我们不可以打人哦。因为打人是没有用的哦!你看,现在你们俩谁都玩不到小车对不对?

宝宝:……

妈妈:那宝宝想一想,有什么办法可以不用抢,两个人都玩到小车呢?


情况①


宝宝:我们可以这样这样这样,就可以一起玩了。

妈妈:对呀!宝宝真聪明,这个办法就很好呀!打人你们都会很痛,但是我们如果一开始就这样的话,就不用打架了呀。


情况②


宝宝:……(想不出办法)

妈妈:其实呀,宝宝可以坐在地上,然后把小车互相推给对方,看谁“开车”更准对不对?这样两个人都可以玩得很开心呀!宝宝想一想,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呢?


妈妈:无论如何,打人都是没有用的哦。你打了别的小朋友的话,你们两个小朋友还有我和小朋友妈妈,我们四个人都会很难过很难过。所以下次遇到这种事情,宝宝应该怎么做呢?......



这样一来,孩子发现了打人不对,同时也通过自己思考,解决了问题,一举两得。


4

承担责任

等待你的孩子平复情绪,告诉孩子“宝宝知道自己做错了对不对?妈妈陪你一起说对不起好不好?你要想好怎么向小朋友道歉哦。”


这句话的作用是让孩子产生责任意识,学会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之后带着孩子一起和对方协商解决。


但要注意:不要替孩子道歉,而是让他自己说。




以上就是孩子爱打人的原因和家长们应对的方法了,家长们要记住:孩子打人的原因各不相同,千万不可生搬硬套,而是要仔细观察、并走进宝宝的内心世界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