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心资讯>【NYC育儿分享】0-3岁孩子的这“10大坏习惯”,可以惯着!

【NYC育儿分享】0-3岁孩子的这“10大坏习惯”,可以惯着!

文章标签:NYC育儿,坏习惯
2017年06月30日 2048

很多妈妈都觉得自家宝宝有一些“坏习惯”。如果你家宝宝也有以下“10大坏习惯”,你可千万别急着去纠正,这些其实都是好现象,说明宝宝的发育非常正常!让小编一一道来,教你如何正确引导,把“坏习惯”转变为“大发展”吧。


NYC育儿


刚出生~1岁:吃手
 
4个月~2岁:到处捡东西吃
 
5个月~1岁:用手抓饭
 
5个月~1岁:爱尖叫
 
6个月~1岁:爱玩卫生纸卷
 
6个月~3岁:依恋与恋物
 
6个月:怕生
 
7个月:咬牙发狠
 
1岁~2岁:“乐此不疲”的搬运工
 
刚出生~1岁:吃手指许多婴儿、刚学走路的宝宝,甚至是幼儿都喜欢吸吮手指。很多妈妈会经常阻止宝宝这样做,认为是一种坏习惯。
 
专家说:宝宝吃手是发育一大进步。
 
大约一半或以上的宝宝在小的时候会吮吸手指。
 
手是宝宝探索外界的一个工具,宝宝在疲劳、沮丧、烦躁的时候吮手指能够进行自我安慰。
 
宝宝的手已经可以准确地放进嘴里,说明宝宝的大脑开始控制手的动作了,这是宝宝发育的一大进步。
 
对大多数宝宝来说,通常到五岁时这个习惯就会逐渐消退。所以现在强硬地制止宝宝吮手,会给宝宝心理上造成阴影,长大后容易焦虑、发脾气。
 

妈妈怎样应对

小宝宝吃手并非不良习惯,除非宝宝吃手的持续时间过长,吸吮力度非常大,让宝宝手指皮肤皲裂,并可能影响宝宝的嘴型或牙齿整齐时,才有必要进行干预。
 
1岁以内,不必多加干涉。
 
喂奶时,满足宝宝吮吸欲:母乳妈妈适当延长喂奶时间,边喂奶边抚摸宝宝,和宝宝交流,让他感到爱和温暖;混合喂养的妈妈还要注意奶瓶奶嘴的选择。奶嘴上的洞口不要太大,以免宝宝因太早喝完奶而吮吸欲未得到满足。
 
在卫生干净的前提下,让宝宝随便吃:妈妈们可以把宝宝的指甲剪好、磨平,小手常洗干净,让Ta随便吮吸手指。
 
多让宝宝做一些用手的动作:如抓握、玩手铃等,促进宝宝的动作发育,也会减少吃手的机会。宝宝清醒时,多到户外活动,看看周围的环境,转移宝宝的注意力,宝宝也会减少吃手的机会。让他们认知更多的事物,开发他们的大脑。
 

温馨提示:

宝宝熟睡后,将手指拿出来,避免长期吮吸手指导致牙齿咬合不良。
 
如果宝宝3岁以后依然对吃手指痴迷,那就需要坚决制止了。多陪伴宝宝,给宝宝更多的心理安全感;多赞美宝宝,少批评,减少心理焦虑;多让宝宝做运用手指的活动,转移宝宝注意力;严重的,可以咨询医生,采取心理治疗或行为矫正。
 
4个月~2岁:到处捡东西吃当宝宝四五个月的时候,凡是触手可及的东西总爱放到嘴里咬一咬。妈妈们的心都漏掉了半拍:稍不注意,宝宝就把地上的东西放进了嘴里,不知道有多少细菌呢。
 
专家说:宝宝到处捡东西吃是处于口腔敏感期。
 
小婴儿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对于所有的一切都是很陌生的,他们会用嘴来探索世界,不管拿到什么东西都想要放到嘴巴里面,通过吮、舔、咬等方式来感知物体的味道、质地、性状等,这样他就会觉得对于这个世界又熟悉了一点。这是宝宝的口腔敏感期。
 
一般来说,口腔敏感期应该在2岁前完成。在此之前,强行阻止宝宝的口腔探索活动,可能引发以后的补偿性反应。很多大孩子喜欢咬指甲、甚至是爱咬人,就可能与此有关。甚至有些补偿行为可能持续到成年后。
 

 

妈妈怎样应对 

在宝宝想把脏东西塞进嘴里前,给他换上干净的物品。
 
如果宝宝见到什么就咬什么,妈妈可以将水果切成长条形,让宝宝去抓咬。
 
5个月~1岁:用手抓饭宝宝开始吃辅食了,可是宝宝不喜欢用工具,喜欢直接用手拿来吃,拿到什么就吃什么,甚至直接伸手到汤碗里捞。很多家长会立即制止这种“不规矩”的行为。
 
专家说:用手抓饭是幼儿自我意识的第一敏感期。
 
爸爸妈妈要明白,能用手抓饭的宝宝其实是很棒的。这是宝宝有了自我意识,想自己吃饭,是幼儿自我意识的第一敏感期。
 
宝宝用手抓饭不仅可以增加他们对食物的熟悉度,逐渐培养他们对食物的兴趣,还能避免宝宝长大后养成挑食的坏习惯。
 

妈妈怎样应对 

把宝宝的手洗干净,穿上小罩衣,让他们自由地发挥吧。
 
给宝宝的饭菜汤只装一点点。
 
值得注意的是,像花生粒、爆米花、小豆子之类圆而坚硬的食物不能让宝宝抓食,避免卡在喉咙里。
 
5个月~1岁:爱尖叫嘟囔的咕咕声,大笑的咯咯声,咿咿呀呀的学语声,多么可爱的调调儿!这是宝宝最迷人的年纪。但是突然间,宝宝发出了撕心裂肺的尖叫声。他是怎么了?病了吗?老这样尖叫,当妈的心都在颤抖啊!
 
专家说:这是宝宝语言表达的一种方式。
 
5个月左右的宝宝,他们会发觉自己能用最大的声音去吸引每个人的注意。对他们来说,自己能发出这种奇特的声音是一件相当刺激、相当有趣的事情。于是,在他们想表达什么的时候,就会用尽全身力气去喊叫。如果他们的叫声成功地吸引了人们的注意,下一次,他们的分贝会更高,持续的时间会更长。
 
宝宝尖叫的原因
 
也许尿湿了、饿了、累了、想睡觉了或者受伤了。
 
也许是宝宝感觉到寂寞了,用尖叫来要求父母的靠近和爱抚。
 
也许是因为情绪的不稳定而显得烦躁不安。这时你需要做的是,积极地回应宝宝的感受。你可以拥抱他、抚摸他或对他说话,令他安静下来。
 
宝宝在利用它锻炼自己的发音系统。宝宝会觉得自己竟能发出这样的声音,真是太有意思了!
 

妈妈怎样应对 

控制自己说话的音量,对任何人,尤其是对宝宝说话的时候,不要大声叫喊。
 
尊重宝宝的探索行为,让他尖叫吧。
 
如果可以满足宝宝的需求,尖叫一般不会持续很久,重点是要观察宝宝为什么会发出声音。
 
6个月~1岁:爱玩卫生纸卷宝宝眨眼之间就到了6、7个月,你是不是发现这段时间宝宝尤其喜欢撕纸?卫生纸撕得到处都是,沙发上、地上还有宝宝身上,有时候宝宝还会往嘴里塞。不光是卫生纸,连图画书也不能幸免。妈妈们看着地上一片狼藉,忍不住制止宝宝。
 
专家说:宝宝撕纸是精细动作能力发展的表现。
 
6~7个月的宝宝,手眼动作已经协调,初步掌握了手的抓握特点,拇指能与其它四指相对,并会用指尖取物。这个时期的宝宝普遍会出现撕纸现象,宝宝撕纸是精细动作能力发展的表现,也反映了宝宝相关脑区的发展。
 
宝宝们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某些事物,从而满足新奇感,并同时建立因果联系意识。当他们发现可以通过自己的小手改变纸的形状和发出撕纸的声响时,会感到惊喜和快乐,乐此不疲!
 
所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家长可以给宝宝提供更多的锻炼手部精细动作的机会,这样宝宝会越来越聪明的。
 

妈妈怎样应对 

 建议家长准备不同材质的纸张,增加触觉敏感性;通过“撕、抓、揉、拉、放”等动作,锻炼手指的协作能力以及指关节的灵活性;
 
随着宝宝年龄增长,可以找一些带有图画的纸张,按图画边缘撕纸,锻炼宝宝的精细动作能力;
 
同时,也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宝宝撕出不同形状,开发想象力
 
家长应注意避免给宝宝报纸之类的含有油墨印刷的纸张,因为这类纸张有很多铅成分,对宝宝健康不利;
 
注意看护宝宝,撕纸的同时不要误食;
 
不要给宝宝太过锋利的纸张,避免划伤;
 
撕纸之后及时给宝宝洗手。
 
6个月~3岁:依恋与恋物宝宝老是喜欢抓着固定的那只玩具熊,一被拿开就大哭起来;宝宝总是喜欢卷自己的头发、吮吸手指、拉着妈妈的衣角才愿意睡觉……
 
当看到宝宝有这些“恋物情结”时,很多妈妈都会担忧:天哪!宝宝是不是有恋物癖?
 
专家说:宝宝恋物是正常现象。恋物多因缺乏安全感,3岁后会消除。
 
宝宝恋物有别于成人的特殊恋物癖
 
宝宝对物品依恋的倾向,事实上并非恋物癖。因为恋物癖是指成人对特殊物品的收集癖与玩物癖,患者常在拿到物品时会产生某种兴奋感。但宝宝对于小被子和奶嘴的依恋,则属安全感的慰藉而非兴奋感,因此并不等同于恋物癖。
 
其实,宝宝恋物多数是正常现象,到一定年纪会自然消除,家长无需矫枉过正。
 
宝宝8个月到1岁时,最容易对某些人或物品产生依赖,这是一种正常现象,通常是宝宝遇到环境变化缺乏安全感的一种表现。
 
婴儿期如果妈妈或宝宝的照料者能够细心、耐心地抚慰他们,宝宝们就会与照料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安全、信任的依恋关系,表现为喜欢依偎着照料者。一旦孩子与密切接触的照料者分开了,这种安全、信任的依恋关系就会被打破。
 
于是,宝宝就会开始从身边寻找一些物品来代替。当他们感到孤独、焦虑或恐惧时,就会紧紧地抓住这些物品,试图从中寻找到一种安全感。
 
最容易让宝宝产生依恋的物品
 
乳房、奶瓶;
 
指头、玩具或拳头;
 
毛毯;
 
柔软物品;
 
照顾者的身体。
 
宝宝恋物的原因
 
获得舒适感觉;
 
获得安全感;
 
依恋妈妈用物品替代。
 
不影响生活的恋物情节无需纠正,3岁后会消除
 
对待宝宝的恋物情节,家长大可不必过于紧张,一般到了3岁以后就会慢慢消退。家长看到宝宝有恋物行为时,无需强行夺走他们的依恋物。
 
妈妈怎样应对
 
不用拿走宝宝的依恋物,尊重宝宝。
 
宝宝长期抱着的物品,要注意清洁、烘干,避免细菌滋生,要确保依恋物的清洁卫生。
 
如果可以,准备两个一模一样的“依恋物”,这样需要清洗或暂时找不到它时,就方便多了。
 
6个月:怕生很多家长发现宝宝六个月以前谁抱都高兴,可是六个月以后却越来越怕生。家里来了客人或换个环境就不开心,别人一抱就大哭大闹,这让爸爸妈妈很是尴尬:“宝宝怎么越来越胆小啦?”
 
专家说:宝宝怕生说明宝宝开始有了情绪的记忆,这是一种进步。
 
事实上,“怕生”是一种成长现象。六个月以上的婴儿已经开始会区分亲人和陌生人了,如果宝宝在脑子里检索不到眼前这个陌生人的形象,就会感到不安和恐惧:“这个家伙是谁?”
 
婴儿期的“怕生”现象一般在1岁半左右都会随着认识范围的扩大,接触陌生人机会的增多,逐渐消除了对陌生人的恐惧,也自然地消除了“怕生”现象。
 
但是,由于每个孩子所处的环境不同、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同,有的孩子到了3~4岁仍然存在“怕生”的现象。这就需要引起父母的注意了。
 

妈妈怎样应对  

一开始,让陌生人和宝宝保持一定距离,以防宝宝受到惊吓,然后让宝宝逐渐去适应。
 
让孩子体会与人交往的快乐,慢慢消除紧张感和不安全感。先让孩子和比较熟悉的人交往,譬如:经常和左邻右舍打个招呼,问个好;和熟悉的、性情温和的、年龄稍大几岁的小朋友一起游戏;再慢慢过渡到走亲访友,去公园和同伴嬉戏,利用乘车、散步的机会和陌生人接触等。
 
让孩子见多识广。创造外出活动和与人交往的条件,使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地扩大认识及交往范围,使他在接触陌生人的交往中,不断地增强感知能力和记忆能力。
 
6个月~8个月:乱扔东西很多妈妈发现,宝宝六个月以后,当你把玩具递给Ta时,Ta看都不看就扔到地上。你捡起来,Ta再扔;你再捡,Ta再扔……
 
不光是玩具,宝宝抓到别的东西也扔,水杯、汤匙、饭碗……家里经常叮叮当当响个不停。可把妈妈们愁坏了。


以上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果侵权请联系我们!


想了解更多,请关注NYC纽约国际儿童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