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心资讯>NYC纽约国际佛山环宇中心:【育儿分享】有幽默感的孩子,有多幸运?

NYC纽约国际佛山环宇中心:【育儿分享】有幽默感的孩子,有多幸运?

文章标签:有幽默感的孩子,有多幸运?
2019年08月28日 1467


幽默的人常常心情愉悦、生活快乐。幽默能帮助很好地释放压力,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不过,宝宝可不是生下来就懂幽默的,从不懂幽默到很幽默,培养宝宝幽默的核心是什么?


幽默闪耀着智慧的火花。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对于幽默的理解和运用与其认知和思维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0~2岁


幽默的发展:因为动作而发笑


认知能力的提升:宝宝用感觉能力认知世界


这个阶段,宝宝最容易因为行为和动作本身而觉得可笑。这是因为,此时的宝宝喜欢运用所有的感觉能力,比如触觉、味觉、视觉、听觉、嗅觉和动作来认识世界。


0~8个月


幽默的萌芽:知道你在逗他玩


宝宝的笑最早出现在2个月大。渐渐地,他能够领会到成人的意图。6个月的宝宝躺在床上,妈妈拿起一个玩具想递给他。当宝宝伸出手臂,快要够到玩具的时候,妈妈突然把玩具移开。如此两三次,当妈妈再次移开玩具的时候,宝宝并没有表现出着急或生气的情绪,反而面露笑容。他明白,妈妈是在跟他开玩笑呢!


这是幽默的最原始表达,虽然这种表达受到了发声能力的限制,但宝宝与成人之间的玩耍确实诱发了类似成人的幽默反应。有研究认为,此时就懂幽默的宝宝,说明他有安全感,跟看护者之间很亲密。


8~18个月


对鬼脸、滑稽夸张的动作咯咯笑不停


此阶段,一个鬼脸,一个夸张的动作,一个奇怪的声音,一身怪异的打扮,还有一些故意喊疼和摔倒的举动,等等,都会让宝宝开心不已。这些幽默感与宝宝此时对表情和动作比较敏感有关。


18~24个月


把衣服当枕头,真好笑!


心理学家皮亚杰观察到,他女儿会把一件衣服当作枕头。她手里攥着衣服,吸吮着大拇指,然后躺下,闭上眼睛。同时,在她假装睡觉的时候,她会大声地笑出来。因为,她觉得把衣服当成枕头,是件可笑的事情。


宝宝为什么觉得好笑?是因为他知道衣服不是枕头,他能够区分两个事物是不同的。但由于这个阶段他具备了幻想能力和假装能力,他用“衣服”这个物体代替“枕头”这个物体,把实质上是衣服,但说成是枕头,他会因为这种“不一致”而觉得好笑、有趣。


在这个过程中,宝宝会假装和象征,说明他会运用象征性符号来进行思维了。这对宝宝的思维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突破。没有这样的思维能力,他是不会发笑的。



2~4岁


幽默的发展:因为语言而发笑


认知能力的提升:宝宝能够运用语言中的词汇来代表事物



4~7岁


幽默的发展:因为概念、预期不一致而发笑


认知能力的提升:宝宝能运用概念,开始有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一个4岁的宝宝,他会觉得把一只狗叫作一只猫没什么意思,不过如果他看到一头大象坐在一棵树上的图画时,他会哈哈大笑。他知道大象很重,这么重的大象怎么能够坐在树上?太奇怪了,太好笑了!


这是因为宝宝的思维能力又发展了。


他开始理解一个词语不仅仅是指一个具体的物体了,一个词语也会是指某一类物体。比如电灯,不止代表家里的电灯,外面饭店的电灯虽然形状和家里不一样,但也叫电灯。还有一些词语本来就是概念上的分类,比如,苹果、香蕉都叫水果,小猫、小狗、小老鼠都叫动物等。这就是概念上的分类了。他们还学会运用概念术语,比如大和小,轻和重,方和圆,早和晚,等等。


在这个阶段宝宝的思维会集中在物体或事件的感觉进行分类和理解的过程中。这种对事物现象的观察和分类带来的新理解,常常会影响宝宝对幽默的理解。不过,这种与客观事实的“不一致”是显而易见的,并不需要通过逻辑推理得出。


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宝宝所能发现和理解的幽默也越来越复杂。


比如,一个5岁的宝宝在看皮特猫的故事时,发现皮特猫请来的朋友中,大多数是各种颜色的猫,只有一个朋友是小狗。当他发现这只小狗朋友与其他猫朋友不一样时,他开心地大笑起来。


再比如,在一个幼儿园中班的班级里,老师说要给班上的30个孩子发彩色纸来做手工。这时,一个孩子叫道:“发100张吧!”班上的孩子都哈哈笑起来。


这样的幽默需要宝宝具备一定的观察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因为这样的幽默里有预期了,正是因为实际情况与宝宝所预期“不一致”而引发了幽默。



7岁以上


幽默的发展:由多重含义引发,类似成人的幽默


认知能力的提升:理解词汇和句子双重或多重含义的能力


此时,孩子笑得满地打滚的笑话,成人很可能也会觉得好笑。因为,此时孩子也具有了理解词汇和句子双重含义的能力,认识到单一情境有多重含义。


比如,一位贫穷的诗人和一位富翁并肩而坐,富翁想羞辱诗人,便问他:“告诉我,你跟一头驴能差多少”诗人故意看了眼他和这位富翁之间的距离,回答道:“不远,总共只有25厘米。”


这个笑话就需要理解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诗人的话带有了“双关”意义。


富翁说的“你跟驴子差多少”实际上是想用反问句达到嘲笑诗人的目的,说他跟驴子一样。而诗人则将计就计,将“差多少”故意理解成“距离是多少”,回答就变成“我跟驴子的距离隔着25厘米”,暗指富翁是驴子。


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双关”。如果一个句子具有严格限定的内涵,那么再以不同的角度定义这个句子就会很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