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心资讯>NYC南京城东早教中心:注意了!三岁前到底决定了孩子哪些方面?

NYC南京城东早教中心:注意了!三岁前到底决定了孩子哪些方面?

文章标签:自闭,共生,分离个体化,游戏
2018年05月26日 4032

中国有句老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的是:孩子到3岁时,就已打下了人格构建的基础,这三年,也是最为重要的时期。0-3岁的教育就好比给高楼大厦奠基,基础的偏正、坚固与否直接关系建筑的质量和安全。那么,三岁之前,父母对待孩子的模式到底决定了孩子什么呢?



马勒通过对母婴相互作用的重复、外显行为的观察,玛勒推断有所谓“前语言期的心理过程”(preverbal psychological processes)正在孩童身上发生。她把人从出生到3岁,也就是36个月共分为四个时期,也就是四个过程。


1


自闭阶段


第一期是0-2个月,也叫自闭阶段或自闭期

人一出生到2个月绝大多数时间是睡觉。马勒认为,这个时期的孩子和外界没有任何的交流和沟通,用精神分析学的话说,0-2个月的孩子和客体是不建立关系、没有交流的。一直到婴儿开始对着母亲微笑,开始所谓的人类的“第一次社交反应”。

2


共生阶段


第二期是共生阶段(2-6月


微笑预告了自闭状态的结束,也预示着孩子从此结束了单元关系进入两元关系,开始了和母亲的关系。在这个阶段,孩子和母亲是共生的,孩子会觉得母亲是附属的自我,母亲的存在就是我的存在,母亲的疼痛就是我的疼痛,他不能把自己和母亲分开。非常典型的就是微笑反应,2-6个月的孩子微笑不分人。


这个时候的婴儿是分不开母亲和外人的差别的,不仅仅和母亲共生,可能和这个世界也是共生的,这个时候当母亲把他搂在怀里的时候,孩子是很听话的,一般是不动的,这种不分陌生人熟悉人、不分母亲或其他人的微笑,是真正关系出现的一个微笑,是最早人类社交的标志,这个阶段叫共生阶段。


3


分离个体化


第三期是分离个体化时期(6个月-2岁),即分离个体化时期。一个孩子他想健康的发育,无论是身体还是认知的发展,又或者是和母亲关系的认同,最关键的就是和母亲强大的信息交流。所以说母亲对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母亲不能和孩子产生亲密的、及时的信息交流,将来这个孩子可能会出现心理问题。 

 

当孩子从6个月到2岁的时候,要完成一个非常长的心理过程,即分离个体化的过程;2-6个月,孩子是和母亲融合在一起的,6个月开始孩子要变得更独立、更个体化。从认知和知觉这个层面上说,孩子逐渐开始区分母亲和我是不一样的人,这个时候,孩子开始意识到:我咬母亲一口,我不疼,这时第一次感觉到自己和母亲不是一体的。


这个时候孩子看到母亲会微笑,看到陌生人的时候紧张焦虑,6个月孩子开始区分自己的母亲和别人不一样,也开始区分母亲和自己的差别,这是人类走向个体化独立的第一步,非常重要。很多精神分析学家把这个时期叫陌生人焦虑期,孩子开始害怕陌生人,探索母亲和陌生人的差别。


马勒把分离个体化分为几个类型:


个体化分离时期的第一个类型:6-10个月-实践期

 

有经验的母亲会发现,6-10个月的孩子不像6个月前静静的躺在你怀里,孩子开始不听话,他会拼命的挣脱母亲的怀抱,要看世界、周围其他的人,开始和周围的环境探索发生关系这个时候,孩子的挣扎其实是想取得一个更好的位置,来看清楚母亲的脸,妈妈也应该尽量让孩子看清楚你的脸。从母亲的脸上寻找自己的形象,第一次的镜像反应就出现了。


如果母亲是忧郁、痛苦、压抑的,孩子看到母亲脸的时候,就会在内心留下很多阴影,母亲的脸色反应了孩子的心理状态。 

 

所以这个阶段母亲一定要是开心、稳定、积极向上的。但实际生活中总有一些不顺心、不高兴的事情,所以母亲们不一定都能做到。那么,结果就是母亲在多大程度上做不到,孩子就会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心理发展的影响。 


再往下分化,婴儿除了探索母亲的脸外,又开始探索更多的地方他会在母亲的身上爬上爬下,抓头发、鼻子、耳朵,甚至把母亲的头发放自己的嘴里等,实际是在探索母亲和自己的差别,是个体化的开始孩子第一次觉察到了自己和母亲不同,心理上也逐渐产生独立和分化。如果母亲没有意识到这个阶段,就容易对孩子的行为产生拒绝和厌烦,不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探索。孩子往往会抓床单、毛毯、枕巾、玩具等,这些事物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母亲这个客体,去让孩子探索世界。客体关系理论家温妮科特也把床单、毛毯、玩具等叫做过渡客体,它们是必要的,是对母亲的补充。如果孩子太依赖过渡性客体,无论是吃饭、睡觉、外出都一直抓着不放,这时我们就要反思是不是过渡性客体的替代作用过多了,而这也意味着母亲在孩子身边的时间太少了。 


另外,6-10个月的孩子开始关注父母以外的人,尽管陌生人会让孩子产生很大的恐惧,但他们会依托父母探索世界,会对陌生人呈现出又好奇害怕的矛盾状态。父母必须允许孩子在好奇时探索,害怕时给予保护,不能对孩子的害怕退缩进行大人式的指责和嘲笑。否则,孩子就会在个体化分离孵化期产生创伤。


个体化分离时期的第二个类型:10-16个月-实践期

 

孩子开始走路、说话,一摇一摆学步,这加大了孩子对自己身体、肌肉感觉各方面的探索,促进了神经系统的发育。当孩子学步的时候,母亲有时会放手,孩子走出几步就回到母亲怀里,似乎母亲是港湾、堡垒,马勒把它称为感情上的充电。反复的感情充电,让孩子一步步地远离母亲、一步一步地独立、一步一步地分离个体。 


当孩子能站起来的时候,他会用新的角度看世界,他感觉自己更有能力了。此时能行走、说话的孩子,他的自恋和自恋的需要也达到了最顶峰。这个时期,如果母亲或父亲不能满足孩子的自恋需要,长大后孩子容易产生病理性的自恋或极度的自卑。


好的妈妈都是共情大师,她能对孩子进行及时、精确的证实,并反馈孩子内心的自恋的情感与需要。 


如何平安度过这个时期,心理学家们推荐给父母们两个经典的游戏:


第一是藏猫猫游戏。


这是在实践期(10-16个月)非常重要的一个游戏。孩子藏起来,让母亲找;更多的是孩子把自己的眼睛捂起来,孩子心里有个意象,当自己的眼睛被手捂住的时候,看不到母亲了,就意味着母亲消失了。他捂起来的时间越长,内心的焦虑越严重,他突然把手松开,看到母亲,累积的能量突然释放,他的喜悦、惊奇、甚至伴随着尖叫。 

 

别小看这个游戏,它能检验孩子可以离开母亲多久,能坚持多久。这也意味着孩子在意象上、心理上能独立多久。这个时候,孩子在跟小朋友玩的时候会玩一会儿,又看看母亲在不在,再玩一会,再看看母亲在不在跟前,这就是孩子心理和个体化成长的一个过程。如果母亲没有意识到或没有耐心,肯定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  


第二是“你来抓我呀”


孩子在开始跑的时候,他想挣脱母亲的拉扯跑出来,说“来你抓我呀!”。他想逃离母亲并突然引起母亲的注意,这时妈妈会跟在后面,突然把他抓起或抱起来,然后再放下,孩子又会跑,母亲再次抓住他,这个时候孩子是快乐的、兴奋的。因为他在逃离母亲然后又被抓住后,他会体验到他可以操作母亲这种控制感和自尊感。

 

孩子的喜悦并不仅来自于操控感和自尊感,很多时候是能操纵母亲,也能和她融合,这个感觉对孩子来说是非常快乐的。 

 

这个时候母亲的状态很重要。一个好母亲能够容忍孩子进一步的脱离,但同时也会站在那里等待孩子充电,而且还用欣赏的目光看着孩子探索外界的世界。母亲是稳定的、不焦虑的,共情的,还会鼓励孩子不断地去学习。

 

如果母亲做不到,对孩子可能就是一个创伤;如果母亲能够以同理心的状态来欣赏孩子逃离自己的喜悦感和惊奇感,就会让孩子更加有能力在更大范围里探索,进而得到更的自信感和操控感这些快乐感等特质都是人长大后必备的,非常重要。


当然,孩子这种无所不能的探索会给父母带来焦虑、恐惧和害怕,孩子可能会从椅子上掉下来,可能会跑到大马路上,可能会玩尖锐危险的东西等等,对于父母是很大的考验。

 

回头再看2-6个月,当孩子处于共生期,实际不仅是孩子需要,母亲也需要。有部分母亲非常需要孩子,不能离开她半步,孩子无法产生探索的机会;还有一种母亲,会把孩子推开,避免和孩子逐渐分离的痛苦,他们把孩子交给自己的父母抚养,怕将来会产生这种分离的痛苦。   

 

另一种母亲的做法:孩子需要充电,什么时候需要回到母亲的怀抱是孩子决定的,孩子如果有这种操控权,就能体会到操控能力。所以母亲一定要稳定,要等待孩子走出去,再回来,而不是主动把他抓回来。 

 

马勒提出一个建议,这个时候孩子已经学会了走路,已经有能力离开父母了,所以作为父母的要相信孩子的能力;父母对孩子的这个能力和离开的恰当反应,应该是温柔的、稳定的、抱有情感的和他接触,推孩子一把,让这个孩子进一步的进行快乐的实践。 

 

如果这个时候父母提供了一个可以信赖的期待,期待这个孩子在这个世界上逐渐长大,并扩大孩子的把握感和驾驭感,这个孩子就是幸运的,如果做不到,这个孩子就麻烦了。实践阶段是推动孩子探索世界、提高自尊感的关键期。


个体化分离时期的第三个亚型:16-24个月-整合期


马勒发现,这个时期孩子对母亲的依赖和需要增加了。这是正常的需要阶段,很多父母却担心害怕,认为孩子是不是退化了。但其实,这个时候孩子运动功能发展,对世界探索性增加,认知、感觉、智力也不断提高,并进入整合阶段。孩子能够独立走路,似乎能够包容自己与母亲的分离,但同时产生另一种感受和体验——孤独感。 

 

16-24个月的孩子虽然他们的知觉功能、运动功能都发展很好,感觉和母亲分离了,但是孤独的体验要比任何时候都严重。所以他会感到对母亲的需要增加了,孩子不像前一阶段对挫折无动于衷,和小朋友有争执就会回去找父母,好像是变小了,自我情感的充电和逃离现象也被寻求身体上跟母亲分离的活动代替了这时的孩子对母亲更加需要,可能会给母亲带来更大的烦恼,对母亲的要求和挑战更大。 


马勒描述了这样的孩子,20个月大的男孩,不断的干扰母亲、打断母亲,想要引起母亲的注意。如果母亲主动抱他,他会把母亲推开,从母亲的怀抱中挣脱出来。但挣脱后他也不会自己玩,还会在母亲身边转来转去。这个时候的孩子是寻找母亲,既需要母亲更多的亲密,又要逃离这种被亲密控制的感觉,因而处于矛盾的整合期。把独立、亲近、疏远整合起来,是这个时期非常重要的任务。

 

在整合期,母亲最重要的就是情绪的稳定性。因为这个时候,孩子第一次在他的生命中体验到了精神心理上的冲突和失衡。孩子的心理发育已经赶上了身体发育,客体关系已经建立,他会产生一种忧虑的情绪,正是这种若即若离的内心冲突的活动,让他在精神上和母亲共生的结合分离出来,所以说孩子在不断的试探,通过行动和目光接触,来调整新的分离的体验。 


这个时候母亲需要理解和共情孩子的行为,不要把孩子实质上的一种进步或心理发展中正常的现实误解为孩子的退化。 


4


客体永恒性阶段


发展中的个体性以及客体恒久性发迹于整合期之分合反复、接近尾声的时候。个性一定会伴随一种逐渐增强,在任何处境与情绪下都很稳定的“自己是谁”的意识。客体永恒性的意思是,维持客体稳定形象的能力,特别是维持母亲的稳定形象,无论她在或者不在,是满足的角色,还是剥夺的角色。  

 

客体关系理论家认为:


人要被诞生两次,第一次是躯体的诞生,温妮科特把这个诞生叫做毛坯房诞生;第二次是心理诞生,意味着毛坯房的装潢,你能不能把自己的孩子装潢成非常漂亮的房子,这和父母有很大的关系,也叫灵魂的诞生。躯体诞生需要十月怀胎的孕育,灵魂诞生也有一个孕育的过程,这就是母亲的关怀和容纳,母亲准确及时的共情性的证实、母亲的包容。  


想了解更多资讯,请查看纽约国际儿童俱乐部南京早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