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心资讯>NYC宜宾早教中心:秦昊揭穿汪小菲后,是时候给「女儿奴们」浇点冷水了

NYC宜宾早教中心:秦昊揭穿汪小菲后,是时候给「女儿奴们」浇点冷水了

文章标签:nyc,宜宾,早教
2020年09月27日 1363


一部《隐秘的角落》,让向来专注于文艺片的影帝秦昊出了圈,火遍全网,“带你去爬山”更成为时下最热的网络梗。
近期,秦昊在综艺《婆婆和妈妈》中,因为模仿好友汪小菲对子女迥然不同的态度而再度冲上热搜。
据秦昊爆料,汪小菲回到家就跑过去抱女儿,尽显柔情:“宝贝儿~爸爸抱抱~宝贝儿想我了吗?”

但当儿子走来,撒着娇喊“把拔”(台湾腔)时,汪小菲却正色喝斥:“什么,叫爸!好好说话。”

这段惟妙惟肖的模仿,逗乐了众多网友。可是事后想来,如此迥异的育儿方式,真的合适吗?
汪小菲的微博简介是“希望玥儿每天都开开心心的”,头像也是自己和女儿的合影。
面对女儿,汪小菲的态度是女儿就是用来保护的,可以陪女儿做任何事,只希望给女儿最好的一切。
面对儿子,汪小菲却缺乏耐心,他认为儿子需要锻炼,需要经受挫折,变得勇敢,能够很“爷们”的撑起一片天空。
女儿生日:我最爱的玥儿,爸爸永远在你身边
儿子生日:带玥儿到海边走走
女儿手指被碰红了:快叫救护车!!
儿子1个月病了3次:鼓励他,男人间的话语不必太多!!
......

确实,在大家的常规印象里,男孩要成长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要独立,要坚强,但是这并不是男孩要被区别对待的理由。
而且,和男孩相比,女孩确实相对柔弱一些,但这并不是女孩要被无限宠溺的借口,女孩同样需要独立、需要坚强。
很长一段时间,“女儿奴”这个称谓都带着一种反差萌。于这种反差,大家将其解释为“养儿子和养女儿的区别”,屏幕外的观众们也非常愿意买单,纷纷夸赞“女儿奴”爸爸们的可爱。
可是,被「女儿奴们」宠爱大的女儿和凶大的儿子,将来极有可能要吃大亏!
1
凶儿子、宠女儿的区别对待
在《爸爸去哪儿6》中,演员杨烁带儿子的方式引起了观众的热议,许多观众看了以后纷纷表示身心不适,因为杨烁的种种言行让他们想到了自己曾经的悲惨童年。

让我们来回忆一下杨烁那令人窒息的“军训式教育”:

“衣服拉好”

“快走!”

“所有人都在等着你啊,快点!!!”

“包背好了!”

“能走直路吗?脚尖冲前,脚尖冲前!”

“不会走是吧?跑上去。”

……


在采访中,杨烁表示“儿子,就应该严厉一些”。
确实,男孩需要有担当,需要独立自主,但是爸爸妈妈完全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没必要冷言冷语简单粗暴。培养孩子的坚强自主,不能以摧残亲子关系为代价。
与此同时,杨烁对女儿却各种温柔地亲亲抱抱举高高。
区别对待的后果就是,杨雨辰在爸爸面前总是一副小心翼翼的模样,有什么情绪也总是自己藏着、憋着。
在被问到“你喜欢爸爸在家里吗”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不太喜欢”。
在《爸爸去哪儿》中,村长曾单独问过田亮的儿子小亮仔一个问题:你的爸爸爱你吗?
可小亮仔却摇了摇头,轻轻说了“姐姐”二字,随后默默落泪。
很多人以为孩子小什么都不知道,男孩子更是性格大大咧咧不记仇,所以习惯性忽视他们对父爱的渴求。
对男孩:偏爱比不爱更伤人

杨烁的儿子杨雨辰7岁,田亮儿子田宸羽8岁...他们正是建立自尊心、自信心的年纪,但这种刻意而不加克制的严厉,又如何能够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呢?
厚此薄彼的教育模式,会让不被偏爱的孩子失去安全感。
而男孩子,也并没有大人以为的那么坚强。
事实上,每一个胎儿刚开始都是女孩,从第7周开始,获得Y染色体的胎儿才开始慢慢变成另一种“性别”。
换句话说,女孩的特质是天生的,而男孩的各种特质,是从胎儿时期一直到成年之前,通过一点一点的改变慢慢形成的。 

幼儿阶段,男孩和女孩同样需要安全感,男孩甚至比女孩更容易为分离感到焦虑,更害怕陌生的环境。
他们喜欢被拥抱,需要被温柔地呵护和陪伴,只有内心深处感到安全,孩子的大脑才会得到充分的发育。这时就开始以“男人”的标准要求男孩,对他们的成长有百害而无一利。
孩子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有自己的思想,他们并非从属于父母。

教育男孩养成坚强、自信、独立的人格,不在于父母的严苛,而在于父母榜样的力量,父母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听从孩子内心的声音,遵循孩子的天性去引导,才是教育男孩的正确方式。


2

宠爱的背后暗藏不同的期待


宠爱女儿,其实并不是一件错事。
但「女儿奴」这件事,错就错在很多人从一开始就本末倒置了。
提起“想生女儿”,他们会说因为觉得女儿“更贴心”——
可这所谓的“贴心”,却是大家从心里默认的女孩就应该贴心,然后从小把她们灌输培育得懂事、会关心人。

汪小菲曾经这样说过自己的育儿观:
女儿就是用来保护的,我想把女儿永远养在家中,给她最好的,让她不用奋斗,也不会被别的男人“骗走”。但儿子是需要锻炼的,要经受挫折,要变得勇敢,能够很“爷们”的撑起一片天空。

不管是秦昊还是汪小菲,他们的言论看上去好像非常“女儿奴”,整个社会的舆论风向也渐渐变成了“穷养儿富养女”“女儿当公主养,儿子随便养”。


网上随便一搜,就能看到一大堆女儿奴爸爸。


电视剧也会刻意塑造女儿奴形象来迎合大众。



但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藏在这种育儿方式背后的,其实是对女儿和儿子不同的期待。
身边不少父母,花大价钱送儿子出国留学,因为“男人就要多闯荡”,却连大学都舍不得让女儿去外地上,对女儿最大的期望就是嫁个好人安稳一生。
对女孩:女儿奴培养的是“人妻”,而不是“人才”。
可女儿总有一天要走出父母为她打造的城堡,进入社会后,谁会因为她是女孩就宠着她、让着她呢?
有姑娘说,自己从小被家里培养成傻白甜,现在试着自力更生,感觉特别痛苦。


是啊,温室长大的花朵,怎么和经历过风吹雨打的野草竞争呢?
可很显然,这种奇怪的教育方式,不管对女儿还是儿子来说,都是一种伤害。
男孩在童年缺少了关爱,而女孩在孩童时期没有学会自立自强。
在教育孩子上,父母一定要警惕在性别上的「刻板印象」。
要知道,男孩也需要被关爱、被照顾,他也有理由分享你无微不至的爱与关怀,也需要可以展示脆弱和多愁善感的情绪。
▶ 只有在他们小时候,拥有了足够多的呵护拥抱和爱的表达,长大后才能成为一个心中有爱,眼里有光,内心坚定又充满力量的真正男子汉。

▶ 而同样的,女孩也可以很强悍,可以在风雨中披荆斩棘,也可以在任何的领域有一番耀眼的成绩。


最好的教育,不是“重男轻女”,也不是“女儿奴”,而是无性别观念的养育。


女孩子可以淘气和恶作剧,男孩子也可以安静而乖巧。


不管是儿子还是女儿,他们都可以被培养出同理心,学着温柔待人,以及拥有尊重他人的素质;


他们也都可以树立去竞争、去拼搏向上,征服挑战的信念。


不要简单粗暴地用一句“她是女孩不可以…”“他是男孩就应该…”去为孩子下定义。
他们是怎么样的人就是怎么样的人,不应该被父母人为地带偏。
这个世界,既可以有柔弱的男性,也应该有强悍的女性。


3

“看见孩子才是关键


其实,不管是不许儿子哭,还是做“女儿奴”,这两种教育的表现形式虽然不同,但都源于一种疏忽,那就是没能看见和尊重真实的孩子,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期待,去要求、塑造孩子。好的教育,关键在于“看见孩子”...


1、尊重孩子的个性和特质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质地,孩子的性格差异远远大于性别差异。


就像一位网友说的:

“我家女孩喜欢恐龙、怪兽,不穿裙子、不留长发,但我觉得她是最棒的小女孩。她文静我不会觉得她是女儿所以才文静,而是她本身性格使然;


如果我有一个男孩喜欢粉色喜欢芭比喜欢裙子,我也觉得他是最棒的男子汉,他文静还是好动跟他是否是男孩无关。”



当我们真正地看到每个孩子独特的个性禀赋后,就不会在套进“男孩应该怎样”“女孩应该怎样”的模子里了。


2、不给孩子设限


有一个名为《女孩是什么做的》的歌舞表演,刚开始,一个柔美的小女孩神情迷惑地唱道:“世人都说女孩是由鲜花、戒指、八卦和果酱做的......”


这时,舞台上出现一个个成年女性,她们活力健美,个性十足,充满力量感,小女孩在她们的启发下,唱出了对“女孩是什么做的”的新理解:

“我们是钢铁所铸,加上拼搏和自我奉献,以及战斗的痕迹......”

“还可以有钢铁般的意志和健美身躯。”


是的,女孩是怎么样的不应该被设限,我们可以给女孩介绍一些不同领域的杰出女性,比如女科学家、女运动员、女企业家等,让女孩知道女性可以做任何事。


3、富养的关键是让孩子感受爱


不管男孩女孩,都需要富养,这个富养,更多指精神上的富养,即父母的言行让孩子感受到爱。
袁泉在《朗读者》中曾聊到自己与父母写家书的故事,戳中了很多人的心。有人形容她说,这就是在满满的爱中成长起来的孩子。




袁泉因为对戏剧的喜爱,小小年纪就离开家乡,到北京的戏剧学院学戏。
学戏的几年间,父母坚持给她写信,300多封家书,让袁泉感受着父母的关心。



袁泉与妈妈


她给爸爸写信:“老师说我不够刻苦,我很难受。”
爸爸回信安慰道:“泉泉,做父母的理解你,心疼你......我与你妈妈也绝不会在你竭尽全力时还叫你拼命。”
那300多封家书成了袁泉的力量来源。“每次下课,都要跑着去传达室看看,有没有我的信,收到真的很温暖。”袁泉说。
著名心理学者李雪说过:

“男孩女孩只是生理结构不同,精神层面的渴求都一样:渴望被看见、被回应,渴望独立思考自由探索。被爱和自由养育出来的男孩女孩,都一样具备完善的理性、细腻的感性,捍卫界限的勇气和尊重不同的智慧。”


看见孩子,给予爱与自由,不评判,不设限,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他自己的模样。


孩子究竟要不要区别对待?

 

要!但区别对待的依据应该是性格,而不是性别。

 

女儿不是宠物,儿子也不是铁人。


女孩也有抱负,也能披荆斩棘乘风破浪,顶起一片天。男孩也会脆弱、会敏感,也需要被细心关怀,小心对待。


无论男孩女孩,都应该用爱滋养。


给孩子平等的爱与期待,尊重他们,理解他们,让每个孩子都知道自己是被爱的......